伴隨著“南海一號”的成功打撈和將來的考古發現,人們不應只停留在關注沉船中有哪些經濟寶藏,而應更多地借古思今: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人如何繼承先輩們的海洋精神,加快崛起中國的海洋經濟,使中國早日屹立于世界海洋強國和航運強國之林
我國宏觀上重視海洋發展戰略,而微觀上大部分國民的海洋意識極度缺乏。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國民海洋意識的薄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與時代不符,與我國的國情不符,與我國長遠的發展戰略目標不符
要通過長期有效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培育全民陸海兼容的國情觀和正確的海洋觀。要宣揚科學開發利用海洋的意識,宣揚海洋環境及資源意識。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大力弘揚航海先輩們開拓進取、崇尚科學的精神,大力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切實提高海洋生產力,不斷創新航海科學技術
“南海一號”的打撈和發掘,舉世矚目。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集中體現了800多年前我國海洋商貿、造船、航海的輝煌歷史。“南海一號”出水,充分表明我國水下考古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伴隨著“南海一號”的成功打撈和將來的考古發現,人們不應只停留在關注沉船中有哪些經濟寶藏,而應更多地借古思今: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人如何繼承先輩們的海洋精神,加快崛起中國的海洋經濟,使中國早日屹立于世界海洋強國和航運強國之林。
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國宏觀上重視海洋發展戰略,而微觀上大部分國民的海洋意識極度缺乏。一提起國土,僅知道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黃色國土”,不知道我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說到海防,僅知道有12海里領海主權,不曉得依法享有十多倍領海寬度的國家管轄海域和遍及世界海洋的海洋權益。在對某高校的調查中,有90%的學生缺乏上述概念。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民海洋意識的薄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與時代不符,與我國的國情不符,與我國長遠的發展戰略目標不符,加強海洋意識教育和宣傳已成為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除擁有約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的島嶼海岸線,6500多個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島嶼,還擁有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海洋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我國海域海洋生物物種已鑒定的達20278種,石油資源量約25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8.4萬億立方米。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航運大國。早在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木帆船的逐步誕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到秦漢時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駛風技術,出現了東渡日本和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到了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
人類在海洋中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航海。航海是人類認識、利用、開發海洋的基礎和前提。雖然在近幾十年來,航海技術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但是,人類所面臨的日益惡化的資源與生態環境,需要我們在航海的觀念上與技術上勇于創新。地球上的生物約有80%在海洋之中,海洋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寶藏和無窮的資源,比如海洋底部豐富的油氣資源,大量貴重的多金屬結核礦,以及利用價值極高的深海熱液硫化物等;另外,對諸如非光學過程所形成的耐高溫與耐高壓的深海微生物等許多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海洋物質與現象的科學研究,也必將對人類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占全球資源中不到30%的陸地資源已被人類大量消耗的今天,海洋成為第二大生存空間已成為人類的共識。因此,宣揚科學開發利用海洋的意識,強調環境調控和發展平衡,教育人們減少資源與能源不合理消耗及減少干擾破壞生態環境,對我國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進一步提高海洋在保障外貿運輸、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的戰略地位,加快我國遠洋運輸業、港口業、造船業、郵輪業、海運服務業、海洋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推動我國海洋經濟的綜合發展,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要通過長期有效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培育全民陸海兼容的國情觀和正確的海洋觀。要通過國家批準設立的一年一度的中國“航海日”這一文化平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紀念中國航海事業輝煌歷史的活動,長期不懈地向國民一代代灌輸和宣傳我國悠久的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大力宣傳海洋國土觀念,增強群眾海洋意識,把人們根深蒂固的大陸意識逐步轉移到現代海洋意識上來。其次,要宣揚科學開發利用海洋的意識,宣揚海洋環境及資源意識。海洋是實實在在放在人類面前且開發成本較低的資源。未來學家托夫勒早在1983年就指出:在世界文明發展的第三個浪潮中,向海洋進軍是一個新的制高點。誰占領了這一制高點,誰就擁有了主動。
應該指出的是,在近代和現代,中國航海科學技術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近20多年以來,我國的航海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然而,在航海科學技術方面,目前,主要還是處在學習、引進、消化、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航海科學技術成果的層面上。目前我國約90%以上的進口石油需求從海上運輸,其中約90%運輸量又是由外國船公司承擔。特別是我國原創性的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航海科技成果較少;同樣,在制訂和修改國際航海法規和技術標準時,中國還基本上沒有主動權和引導能力。這些狀況都與我國海洋運輸業和船舶制造業在規模上名列世界前列的狀況是極不相稱的,更與我國古代輝煌的航海技術反差甚大。
作為海洋大國的中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世界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就必須大力弘揚航海先輩們開拓進取、崇尚科學的精神,大力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切實提高海洋生產力,不斷創新航海科學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在將要來臨的世界海洋經濟大潮和綠色智能化航海的時代里,振興我國海洋經濟、重鑄航海輝煌。“南海一號”的打撈出水,無疑提供了一個豐富海洋精神、增強海洋意識的良好契機。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