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福建農業網:1月28日,在廈門九龍江雞嶼附近海域,隨著船上水箱閘門的打開,一尾尾中華鱘歡快地躍入海中,隨之,船上的人群中發出了一陣陣歡呼聲。
這是由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主辦的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農業部漁政指揮中心副主任李彥亮、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顯良、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祥春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參加。
據了解,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近年來,受自然環境影響和人為破壞,中華鱘種群資源受到嚴重威脅。廈門海域是中華鱘的天然分布區之一,經農業部批準,廈門市于1999成立了廈門中華鱘繁育保護基地,并以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單位。目前,該基地貯備有國內最大的中華鱘后備親魚資源,數量達到2400余尾,年齡為3至10年。此次放流活動是繼2001年以來,廈門海域第二次實施中華鱘的增殖放流,當天放流了100尾4至5齡,尾重達20至30公斤的中華鱘,所有放流的中華鱘都進行了體外和體內的標志。據悉,4月份還將放流200尾。
李祥春在放流儀式上肯定了廈門中華鱘繁育保護基地所取得的成果,同時要求全省各級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中華鱘等國家、省級重點水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力度,不斷提高社會和公眾保護水生動物的意識;海洋與漁業執法機構要加大對中華鱘放流后的監管力度,防止誤捕;研究部門要做好放流后的監測和評價工作,為更好地保護和恢復中華鱘資源提供科學支撐。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