鱈魚訂單翻倍,交付期延至半年以上,中國加工產業或進入整合期。
作者/ Tom Seaman
編譯/ 胡路怡
烏克蘭戰爭之后,歐美國家陸續宣布對俄羅斯海產品實施制裁,大量鱈魚訂單流向中國。據業內人士的說法,中國工廠排隊的訂單已是疫情前的兩倍有余,原本三、四個月交付的訂單甚至被延期至六個月以上。
在挪威舉辦的“北大西洋海產論壇”上,美國進口商Nordic Group USA財務總監Frank Bodin提及:“我們正在采購的挪威真鱈H&G(去頭去臟)原料,預計要明年初才開始銷售。”
“中國的防疫政策、運輸限制、以及美國港口擁堵等問題,對美國真鱈和黑線鱈加工品的進口制造了太多障礙。與疫情之前相比,目前中國工廠排隊的訂單增加了一倍。在以往,如果從挪威或俄羅斯出口原料的時間點開始計算,美國市場收到產品的周期大約是3-4個月,而現在,等待的時間超過了6個月。”Bodin說。
“因此,我們看到202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冷凍真鱈數量有所下降,這一趨勢持續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其中一部分空缺被冰島、挪威和俄羅斯的直銷產品抵消,然而,冰島和挪威真鱈主要進入餐飲業,中國加工的二次冷凍品主要進入餐飲業。”Bodin說。
“6月1日起,美國將禁止俄羅斯海產品入境,原本就供應緊張的形勢預計將再次被放大。”Bodin說。
Ocean Gala董事長張建榮先生表示,中國的防疫形勢有望加速白魚加工行業的整合浪潮。未來5年,中國加工廠的數量將縮減20-30%。
張建榮稱,大連莊河地區曾是中國水產品加工業的中心,以往加工廠數量大約有100家,目前已減少至85家,而自去年11月大連爆發疫情之后,僅有43家正式復工復產。
全球鱈魚市場存在很大的需求空缺,大連工廠接到了不少海外訂單,但加工企業的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這個行業目前是不可持續的,今年我們可能還能賺到一些錢,但不知道明年會發生什么。俄羅斯H&G狹鱈原料供應量越來越少,企業資金也更加緊張了。”
“加工企業的融資越來越困難,銀行非常謹慎,因為利潤非常稀薄。俄羅斯供應商還要求現金支付,因此中國企業的購買力水平有所下降。”張建榮說。此外,俄羅斯原料出口逐年下降,有大量報道顯示,俄企正專注于本國市場,以維持其業務。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