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摘自中新社:位于新疆北部的烏倫古湖水域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素以“戈壁大海”和盛產鮮美的“福海魚”而著稱。湖水中生長的鯉魚、狗魚、草魚、鰱魚、白斑狗魚、梭鱸、河鱸、丁鱸等20多種天然野生名特優冷水性和亞冷水性魚類,如今已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烏倫古湖也因此成為新疆北部地區最大的天然漁業基地,而一年一度的冬季冰上大拉網捕魚就在小海子——吉力湖進行。
冬季冰上大拉網捕魚是福海縣烏倫古湖的傳統捕魚方式,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在70年代中后期,福海縣烏倫古湖曾創下一網83噸的歷史最高記錄,這種冬捕方式目前僅存于中國東北松花江和新疆福海烏倫古湖地區。
冬季的烏倫古湖由于氣候寒冷,達到零下30多度,冰面厚度達50厘米,積雪厚度超過30厘米。在這種環境下捕魚,場面十分壯觀,極具觀賞性,被當地人叫做“踏雪尋魚”。如今,烏倫古湖冬捕正以其原始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稀有景觀,成為阿勒泰地區冬季冰雪旅游項目的主打品牌。
黎明時分,技術員根據冬季湖區冰上情況用紅旗標定捕撈范圍,幾名跟網人員用冰穿(鉆冰工具)鑿開一個長約2米、寬約1米的長方形“下網眼”。以“下網眼”為中心,分為兩組,每組6-8人并配備2個冰穿,按照技術人員標定的捕撈范圍每隔約15米左右鑿開一個直徑約20公分由于穿桿(冰下引網的工具)的“冰眼”,根據捕撈范圍大小的不同,“冰眼”180—200個不等。接下來兵分兩路開始下網,從“下網眼”插入穿桿后用鈕峁(用于掌握穿桿走向的一種工具)固定好方向再用走鉤(用于穿桿前進的工具)進行冰下水線傳遞,一直到“出網眼”。隨著絞網機的隆隆聲,大拉網便隨著網絲繩被牽入冰下運行至“出網眼”,絞網機牽引著左右兩側的拉網合攏于“出網眼”,到此才算下網完成,整個過程最短也需要5個小時。
最壯觀、最激動人心的要數起網了。在絞網機的牽引下,左右各10幾名漁民排著隊,吆喝著將長達2公里多的大拉網緩緩從“出網眼”拉出,網上零星掛著小魚,漁人趕快將未成形的小魚摘下來放入放生孔。打出來的魚要立即進行分選——哪些要活魚供應,哪些可以鮮凍,哪些要放生。如果耽擱太久,就會影響要放生的小魚的存活率。只要行動迅速,放生的魚90%都能存活。

捕魚工們根據技術員在湖面冰上用紅旗標定捕撈范圍鑿開“下網眼”。

捕魚工們再借助各種工具控制漁網位置。

捕魚用的漁網最長可達數公里。

起網是冬捕最壯觀的時刻,在絞機的牽引下,30名漁工排著隊將網從冰眼中徐徐拉出。

一網活蹦亂跳的鮮魚剛出網就被圍觀的漁民搶購一空,上世紀70年代,烏倫古湖曾一網打出83噸魚,而今記者拍攝的這支冬捕隊一天才收獲了600多公斤,出魚量已大不如從前。

雖然烏倫古湖的野生魚價格已上漲到每公斤100多元人民幣,但這里的野生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仍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