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煙臺晚報:新鮮小蛸出鍋縮水還不是味
一斤韭菜裹了一兩草繩半兩沙
誰能整天為這些事找工商?
消費者說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了
家家戶戶現在都忙著購置年貨。這幾天,記者的“文明”熱線收到的反饋信息也集中到了年貨上。“現在買東西都要火眼金睛,否則就被人涮了。”讀者張女士說,當然她說得有點夸張,但也反映出市民們購物時誠惶誠恐的心態。
家住南郊的張女士前天就上了一次當,逛早市時她看到一輛三輪車載著一大箱小蛸,賣貨的中年男子看起來老實巴交,而這些小蛸個個飽滿、新鮮。“賣貨的說是剛從船上拉回來的,10塊錢3斤,我一聽就心動了,這價兒比買蔬菜還便宜,便馬上稱了5塊錢的。”為了嘗個新鮮,張女士回家馬上燒了開水,準備燙一下拌著蒜泥吃,但出了鍋的小蛸卻變了樣———個頭縮水了一號,吃起來和“面”一樣。
小劉到幸福水果批發市場批發了兩箱西瓜,品種是黑美人,1斤1.2元,5個100元(連箱子也算西瓜的重量),攤位老板說盡管吃沒問題,就這幾個西瓜還能騙你嗎?于是小劉喜滋滋地將其中兩個西瓜送給了父母,讓老人嘗個鮮,沒想到一刀切開,里面的瓜瓤全爛了,一口沒吃直接進了垃圾箱。
昨日,王老到文化路市場買了一把韭菜,韭菜倒是很新鮮,但韭菜根部全是泥沙,中部還捆著個由五六根濕草繩捻成的“腰帶”。“應該把草繩的重量扣去。”王老提議,攤主連忙搖頭:“帶草繩賣給你1斤4.5元,否則要1斤5元錢。”王老回到家,單獨拿小秤一稱,1斤多的韭菜,草繩和泥沙就重1.5兩。“買菜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缺斤短兩的情況,我們對此都習以為常,誰還能整天為這毛兒八分找工商啊。”
【記者點評】
從“大頭娃娃”到“紅心鴨蛋”再到“致癌多寶魚”,假冒偽劣、價格欺詐等諸多事件一次次在考驗消費者的承受極限。還記得2004年本報與煙臺市工商局芝罘分局的聯合行動中,150臺黑心秤被鏟車銷毀,但那些黑心秤絕不是全部,我們與黑心秤的戰斗一天都沒有停止過。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誠信就是競爭力。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市場的誠信回歸正在成為一種必然,消費者最終認可的一定是講誠信的商家。所以不管你是小商販還是大商家,要想做得長久做得興隆,先從文明、誠信做起吧。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