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楊沙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去年出口增長近30%。作為全球產能規模最大和出貨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又稱光伏電池)生產企業,截至2023年底,通威太陽能電池全球累計出貨量突破200GW(吉瓦)。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兩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光伏產業的市場空間“很大”,瞄準中國“30·60”雙碳目標(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編者注),碳中和路徑上還有30年多一點的時間。他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已成為牽引能源轉型的全球主力軍,歐盟、美國、日本的能源轉型絕大部分要靠“中國制造”去推動。
劉漢元
劉漢元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光伏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眼下,美國、歐洲和印度通過加強本土光伏制造業、削弱我國在全球光伏市場領跑地位的舉動并不明智。”劉漢元表示,客觀來講,離開中國制造去推動人類碳中和進程,這不太現實。“根據推算,假如美國要在可再生能源產業中與中國脫鉤,關起門來打造自己的供應鏈,10到15年的時間不一定完成。歐洲如果要做同樣的事情,15到20年的時間不一定能夠如愿。可是留給全人類碳中和的時間,發達國家只有不到30年的時間,發展中國家也只有不到40年的時間,已經沒有徘徊和倒退的時間了。”劉漢元說。
在人工智能(AI)成為全球焦點的背景下,AI也成為兩會熱詞。美國初創企業Open AI 的CEO奧特曼曾表示,未來AI需要能源方面的突破,因其消耗的電力遠超人們的預期。未來,光伏發電是否能滿足AI的耗電量?劉漢元列出一組數據稱,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到2050年,全球要實現凈零排放,近九成的發電量將來自可再生能源。綜合對比分析,光伏發電可能是未來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轉換的各種能量和資源,包括原煤、原油等)的主要來源,最高占比可達60%-70%。
劉漢元稱,未來20年到30年時間,把工業革命以來的能源體系,完全從化石能源變為非化石的可再生能源,這是個巨大的產業。他認為,中國也許會有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的產業規模,全世界可能會超過100萬億美元的規模。中國企業乃至全球企業要認真對待這個機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企業經營領航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