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近日表示,全球變暖已經導致部分水域中的生物群落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魚類正逐漸從這些生態系統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龍蝦、螃蟹和魷魚等。這項最新研究將發表于7月份出版的《加拿大漁業與水生科學》雜志。
據生活科學網站報道,研究人員對納拉甘塞特海灣(Narragansett Bay)以及臨近的羅德島海峽50年來的拖網捕魚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了這一結論,并表示它也同樣適用于別的地區。
研究人員稱,這些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常駐民”正日漸從脊椎動物(魚類)轉為無脊椎動物(龍蝦和螃蟹),從海洋中的底層物種轉為較上層的物種,從大型冷水性物種轉為小型的暖水性物種。
“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變化,這種模式也可以在其它生態系統中看到。”研究帶頭人、羅德島大學的杰米里.科利(Jeremy Collie)說。
科利說,調查所呈現的大部分變化都是緩慢發生的,不過,1980年到1981年間卻出現了一個突變,當時生活在海底的美洲擬鰈和銀無須鱈等魚類的數量下降,鯧魚和青魚等浮游品種的數量卻增多了。
“我們認為食物鏈已經發生了改變,導致更多的海洋生產力被消耗。”科利解釋說,“浮游植物更多的是被浮游動物吃掉,而不是沉入海底成為底層魚類的食物。然后那些浮游動物又被食浮游生物的魚類吃掉。這是海洋產能從下往上出現的一種變更。”
他指出,正是由于海底物種數量減少,才給龍蝦和螃蟹騰出地方來了。
雖然每次拖網捕撈上來的魚的數量在逐漸增多,但這些魚兒的個頭卻小了,科利將原因歸結為海表溫度的上升――自1959年以來水溫升高了2攝氏度――因為“生活在暖水中的魚類體形比較小”。
漁業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因為捕撈行為會使生態群落中最大的魚類消失,但科利認為氣候才是“主導信號”。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