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湖州日報訊: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是遠近聞名的龜鱉養殖基地,走進東林鎮,一提起沈泉囡的名字,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正是他,帶領著東林人建立了在全國都頗有知名度的“龜鱉王國”。
從無到有 龜鱉產銷一條龍
1996年,沈泉囡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帶著其他7戶養殖戶對龜鱉養殖開始了研究,他們外出考察,聽當地農科所技術人員講課,學習溫室養殖知識,回到鎮上后,再根據本地的水質和溫度,開始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通過水溫、養殖密度、放苗時間、水質調換等多方面的研究,沈泉囡終于找到了適合當地的家庭式龜鱉養殖模式。這種模式第一年就給沈泉囡他們帶來了不小的收益。第二年跟著沈泉囡干龜鱉養殖的人就多了起來,1997年東林鎮從事龜鱉養殖的農民達到了30家,1998年達到了300家,截至去年已經發展到了1400戶。他們相信,沈泉囡給他們帶回來的,是一種新的財富。
龜鱉養殖已經形成規模,東林鎮也成立了以沈泉囡為社長的東林鎮龜鱉養殖協會。但是沒多久,沈泉囡就意識到,規模大并不等于實力提升,由于養殖模式單一,大量溫室商品龜鱉上市時間集中,一些龜鱉養殖戶的效益開始下滑,靠擺場子、鋪攤子的銷售模式明顯已經行不通了,如何轉變思路,將東林鎮的龜鱉推向更大的市場,成為當地養殖戶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養殖戶們著急,沈泉囡更著急。“不能等著客戶上門來,我們要主動向外聯系,打響我們東林鎮的龜鱉品牌。”
合作社的十幾名黨員組成了一個營銷隊伍,集中了17輛車,到全國各個大城市去收集信息,還在廣東、上海、南京等地建立了直銷窗口,及時將信息傳遞給東林鎮的養殖戶們。經過努力,目前東林鎮龜鱉養殖的銷售網絡已經相當健全,“清波牌”這個屬于東林鎮的龜鱉品牌在全國市場上也已經小有知名度。現在鎮上養殖戶們的生產已經實現了“訂單化”,每月都有將近15萬公斤的巴西龜、大鱷龜、小鱷龜銷往廣州等地。
技術創新 讓龜鱉養殖走得更遠
“東林養殖的龜鱉如今聞名全國,關鍵就在于我們有較高的技術含量。”沈泉囡告訴記者,養殖水平的高低是農民取得經濟效益的關鍵。東林鎮龜鱉養殖剛起步時,苗種全部從江蘇、江西等地引進,價格高而且成活率低,再加上生產環節中水質管理、病害防治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制約著農戶養殖效益的提升。東林鎮龜鱉養殖協會不斷加強與浙江大學、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湖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的合作,邀請專家進行技術輔導,去年一年就舉辦了4期專業技術培訓班,1300余人接受了培訓。協會會員掌握技術后,又以“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等技術結對幫扶活動,把技術推廣到全體養殖戶。
近年來,東林鎮龜鱉養殖協會十分重視龜鱉養殖技術的研發,協會將技術人員、養殖戶結合起來,積極引進新產品,探索新技術,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據沈泉囡介紹,從2002年以來,該協會已經相繼完成了“小鱷龜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巴西龜、烏龜、日本中華鱉人工繁育技術”、“年產1000萬只龜鱉無公害化養殖技術推廣”、“甲魚病害無公害化防治技術實驗”、“美國鱉引進與試養”等多個科研項目。
“引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使東林龜鱉實現了從低檔到高檔、從品種單一到品種多樣化的轉變,這使東林龜鱉更具競爭優勢,這也為提升整個產業鏈技術含量奠定了基礎。”沈泉囡說。
“現在龜鱉養殖提倡營養成分高、環境污染少,我們打算在養殖戶中大力發展推廣生態、半生態化養殖。目前已有養殖戶建成了150畝的外塘生態養殖基地,配備了一整套污水處理系統,有效避免了水質的富營養化,保護了環境。”沈泉囡自豪地說:“無公害生態養殖已經成為東林龜鱉對外的又一塊招牌。”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