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人民網消息:在青島市水產養殖業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只有高中學歷,卻攻克了讓專家都頭痛的對蝦流行病;他雖是農民身份,卻被國家科技部評為"星火科技致富能人";他無償地把獨創技術傳授給他人,每年帶動蝦農增收1億多元。
他,就是即墨市鰲山衛鎮養蝦大戶林式柱。
1991年,林式柱瞄準對蝦養殖這一行業,開始了艱難創業。在創業過程中,他屢次遭受對蝦流行病的打擊,而這讓他陷入了深深思索:海里的蝦不會得蝦流行病,那么,怎樣給蝦池創造一個類似大海的生態環境?
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林式柱開始了蝦池生態環境研究。買不起顯微鏡,他向初中物理老師借;沒有實驗器皿,家里的鍋碗瓢盆便派上用場。為觀察蝦池生態,他常常廢寢忘食,光是觀察生物特性的日記,他就記了厚厚的四個筆記本,十余萬字。
經過無數次實驗論證,1997年,林式柱終于發現,附著在海菜上的兩種小生物對防治對蝦發病至關重要,他立即將這一發現應用于養殖實踐。那一年,當對蝦流行病來襲時,其他養蝦戶的對蝦全軍覆沒,唯獨他的對蝦毫發未損,凈賺了5萬余元。
林式柱的技術引起了市科技局和黃海研究所的重視,他們派專家到他的蝦池研究分析,最后給出鑒定:他的技術具有明顯的促長防病、節省人工餌料、降低生產成本等效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憑借這項技術,林式柱財源廣進,并在2002年建起一個占地130畝、配備水質檢測設備等先進設施的水產生態養殖研究所。
成功后的林式柱,永遠忘不了養殖戶那一雙雙渴望致富的眼睛。"養蝦這些年摸爬滾打,真心體會到蝦農的酸甜苦辣,俺一定要教他們學會技術,讓他們都富起來。"
這些年來,林式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向村里人、鎮上人甚至外地人傳授。目前,山東及周邊地區采用林式柱生態養蝦技術的蝦池面積,已經達到12萬畝,按每畝純收入1000元計算,每年可為蝦農增收1億多元。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