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聞網消息:3月30日從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獲悉,目前國內第一條魚鱗綜合加工流水線已在滬郊青浦投產,現在每月可“吃”進40噸至50噸的魚鱗廢棄物,“吐”出膠原蛋白、明膠、動物飼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據估算,1噸魚鱗產生的經濟效益接近2.5萬元。
據了解,本市早在2003年就開始對《水產品廢棄物綜合開發利用》進行立項,幾乎與日本等國同步開展此類研究。在水產品的加工廢棄物中,魚骨、魚內臟等利用已有不少研究,于是科研人員主要將攻關重點放在了魚鱗的綜合利用上。而實際上,我國是個水產品廢棄物產生大國,如羅飛魚的產量就占到全世界的40%以上,國內企業將羅飛魚加工成魚片出口后,其中2%的魚鱗就成了數量驚人的廢棄物。
將魚鱗“吃干榨盡”已成為本市循環農業的典型案例。項目主持人———上海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南平告訴記者,一開始,項目組只實現了初級加工,主要將魚鱗去鈣獲取蛋白質,然后就作為半成品直接出口國外,再由對方做進一步的提取加工;但現在,項目組已將魚鱗中的膠原蛋白、雜蛋白和鈣一一利用起來,在國際上也達到先進水平。
科研人員通過特殊的加工工藝,首先將魚鱗分離為蛋白質和鈣。其中,蛋白質可提取出膠原蛋白,最終加工成膠原蛋白多肽產品或明膠。記者在項目組看到,膠原蛋白多肽產品是一種粉末狀產品,據悉它可用作化妝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對皮膚、頭發均有保養作用,同時也有助于鈣的吸收,在國外應用廣泛。以往,膠原蛋白主要從牛等動物的皮、骨中提取,但近年由于瘋牛病的出現,牛等哺乳動物的提取物受到質疑,因此從安全性更好的水產品中提取膠原蛋白更受歡迎。明膠則是一種顆粒狀物質,與白砂糖有些相似,它的用途主要是工業添加劑。比如,藥品的軟膠囊成分就是明膠,此外一些軟糖中也添加了不少明膠。據介紹,1噸魚鱗可提取25%的膠原蛋白多肽產品或明膠,銷售額超過2萬元。
剩下來的雜蛋白和鈣物質,也受到了項目組的關注。目前,項目組正嘗試與滬郊一家豬場合作,來進行雜蛋白的喂養實驗。此外,在魚鱗的深加工過程中,鈣物質也變成了磷酸氫鈣,它正好是一種基本的飼料添加劑。比如,水產養殖戶在養蝦過程中,就必然要投放磷酸氫鈣,以幫助蝦脫殼成長。這樣一來,原本的廢棄物經過加工后,全部變成了高附加值的有用產品。據透露,目前不少南方投資商已紛紛前來洽談,表示要和上海科研人員合作建立流水線,要做大魚鱗深加工產業鏈。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