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本報對本市南運河發現入侵物種雀鱔一事進行了報道,報道刊出后,許多市民打來電話,詢問雀鱔能否在本市河道內進行繁殖。為此,記者專門進行了走訪。
尚無市民再次捕到雀鱔
本市水產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市民在本市河道內再次捕捉到雀鱔,所以尚無法確定雀鱔是否產卵繁殖。
該工作人員稱,雀鱔屬于南方魚類,此前在廣東省曾發現過少量雀鱔,由于當地漁政部門及時治理,這種兇猛魚類未能形成種群。至于雀鱔是否能在北方河流中生存、繁殖乃至形成種群,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無定論。
市場內沒有發現雀鱔
昨日上午,記者分別走訪了位于和平區和西青區的兩個花鳥魚蟲市場,并未見到出售雀鱔的情況,一些商販甚至表示沒聽說過這種魚類。但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盡管本報曾經對市民隨意放生巴西龜的事件進行報道,但仍有很多人購買巴西龜放生,而對于隨意放生可能造成的危害,多數人表示并不了解。
針對此事,記者與西青區某花鳥魚蟲市場的管理科取得聯系,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管理方對市場內銷售的魚類并無嚴格的審查制度,對外來魚類的引進也沒有嚴格要求。
生物入侵防治存在漏洞
昨日上午,記者與本市漁業部門取得聯系,咨詢河道內出現入侵物種后的治理方法,但截至發稿時也沒有得到明確答復。
記者還向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詢問此事,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造成我國外來生物入侵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我國尚未制定針對外來生物的專項法律法規。其次,我國對于可能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的外來生物的研究不夠。再次,我國尚未建立統一、高效的動、植物引種管理機制,從而使外來生物入侵有機可乘。最后,我國缺乏有效防治技術和對策。”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記者得知,我國現在主要是由海關對進出境的人員、貨物進行檢查檢疫,以防止無意引進外來生物,而對于有意引進的行為和途徑,目前尚無相關部門進行管理和阻斷。此外,我國現行法律主要集中于“防”,對于“治”則規定寥寥。這意味著,一旦爆發生物入侵,如何治理、由什么部門治理、采用什么手段方法治理等都將成為問題。
讀報幫助
據了解,針對生物入侵的治理,國內專家早于2002年就開始呼吁建立生物安全保護的部門法,同時提出盡快制定與生物安全管理相關的法律或條例。此外,有關部門應加強科學研究,揭示有害生物的傳入途徑和擴散機制,提出包括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生態控制等技術體系和對策。還應通過新聞媒體、信息網絡系統、舉辦展覽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治辦法,提高全社會的防范意識,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使全社會參與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動中。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