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們到外邊收購實在是無奈之舉。”正在海南島收購南美對蝦的陳先生說,我市水產加工企業不同程度地面臨原料緊張,現在中國沿海只要有原料的地方都不難找到舟山人的身影。
陳先生從事水產加工有10多年了。在舟山他擁有一家水產加工企業,南美對蝦主要向日本、韓國和歐洲地區出口,每年的凍品出口量約有1600~1700噸。
“以前我基本上收購舟山產的南美對蝦,可是現在不得不外出‘覓食’。”陳先生告訴記者,主要原因是舟山的水產加工企業越來越多,而海洋資源卻滿足不了加工業的原料需求。“國外客戶等著要貨,作為生意人總不能拒絕業務。”2004年,他來到海南島尋找貨源,作為自己的業務補充。
到了海南海口后,陳先生發現海南養殖面積很大,南美對蝦個體質量相當不錯,比舟山的南美對蝦更勝一籌。另外,由于海南地處熱帶,南美對蝦一年可以產3~4茬,貨源上有充足的保證。于是,陳先生在當地放手收購南美對蝦。
今年年初,原料荒再次把陳先生“趕”到海南。包括陳先生在內,在海南島“覓食”的舟山企業共有3家。他們的經營方式主要以掛靠經營為主,也就是在當地找一家水產出口企業,以對方的名義收購加工出口。現在海南島的業務量已經占到陳先生全部業務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資源緊張是水產加工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我市一家知名企業的總經理王先生說,以前舟山企業很少到外地收購,但是現在舟山水產企業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瞄準外地原料市場。
王總經理告訴記者,現在是禁漁期,不少傳統加工企業要么停工待料,要么加工魷魚之類的品種來彌補業務。
就算過了禁漁期,原料緊張狀況仍然比較突出。王總經理說,這主要是因為水產加工企業確實存在偏多的狀況,加工能力過剩造成原料需求逐年突出。
陳先生認為,要改善水產加工企業的生存狀況,首先應當進一步作好產業規劃和科學布局,宏觀上適度控制水產加工的總體規模,避免行業過熱,以實現行業的軟著陸和健康發展。
而陳先生個人認為,水產加工企業到外地收購原料從經營的角度講,這種趨利行為是很正常的市場現象。然而,由于涉及其他種種因素,水產加工企業外出收購往往不敢聲張,也不能把原料運回舟山加工。舟山現在具備強大的加工能力,從市場分工的角度來說,完全有資格成為華東乃至全國的“水產加工車間”。
目前最需要的是,我市在一些政策上有所松動,開閘放水搞活水產加工業。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