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清明前后是河豚魚的旺汛期,也是河豚魚中毒事件高發時期。日前上海、常州等城市紛紛發出預警,提醒市民勿拼死吃河豚。昨天,南京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急性化學物中毒專家組組長、南京鼓樓醫院副主任醫師吳健中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南京河豚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而目前對河豚魚中毒還沒有特效解毒劑。
吳健中告訴記者,今年3月上海、常州、海南文昌等城市紛紛發出河豚中毒預警,這很可能表示這些地區已有中毒案例發生。南京位于長江中下游,離江蘇江陰、靖江等河豚“盛產地”較近,因此有必要向市民普及河豚魚知識,告誡他們不要冒險嘗試。吳健中說,每年3—4月份河豚從海洋回游到長江下游地區產卵。此時的河豚皮下脂肪含量最高,肉質鮮美,但體內卻含劇毒。河豚所含毒素主要聚集在內臟、血液、皮膚、鰓等處,以生殖器官和肝臟所含毒素最多,2—5月卵巢發育期間毒性最強。他指出,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世界發現的最毒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當于氰化鈉的1250倍,一粒河豚魚籽的毒性足以讓幾十人喪命。而且毒性很穩定。加入酸或加熱都很難破壞,通常100℃高溫加熱4小時有可能減弱毒性。而且河豚毒素是強效呼吸抑制劑,會使動物呼吸突然停止。它還有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作用,其效力比古柯堿強16萬倍。他特別提醒說,現在很多市民認為人工養殖的河豚沒毒,可以隨意吃,其實不然。養殖的河豚魚毒性比海洋生長的要小,但不排除含毒素可能。
吳健中指出,如果誤食有毒河豚,最快十幾分鐘就有反應。中毒者出現舌尖麻木、惡心嘔吐,隨后發展為四肢、骨骼肌肉麻痹,進而出現行走困難,發聲、呼吸困難,最后出現呼吸中樞神經中毒癥狀。如搶救不及時,中毒后最快可在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內死亡。吳健中提醒說,一旦出現中毒的早期癥狀,應馬上送醫院。其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暢通,家人可為患者人工呼吸。一般中毒8小時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復。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