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天天3·15”生活消費熱線上周接到市民劉小姐的熱線電話稱,目前市場上好像見不到凈化貝了,她希望能再次買到。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據悉,目前市面上已沒有了包裝凈化貝,這大概是劉小姐以為凈化貝消失的原因。
記者昨日走訪相關方面獲知,進入夏季貝類上市的旺季,廈門市面上仍有凈化貝銷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凈化貝廠家產量減少,出現廈門凈化貝旺季遇冷的現象。
“以前淡季時都有八九噸的凈化量,現在進入旺季卻只有兩噸。”昨日,浯江凈化貝的負責人宋先生告訴記者,浯江每天有34噸的生產能力,與目前的兩噸相比,反差極大。據介紹,去年9月1日廈門凈化貝全面上市時,由于產量太大沒法一一包裝,浯江凈化貝就改為了散裝。但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市民無法分辨凈化貝和未凈化貝。零售市場雖然有批發市場的供貨憑證和工商部門開具的單據,但是由于存在場外交易的現象,一些未凈化貝魚目混珠擾亂市場,一些批發商也不愿意去拿凈化,導致凈化廠的生產量減少。
宋先生說,凈化廠凈化貝類的收費是每500克0.2元,這其實算是虧本經營的低收費,但是批發商還是不太愿意拿去凈化。
宋先生所說的凈化貝產量減少,在廈門惟一的貝類水產批發市場中埔水產批發市場得到印證。據中埔水產批發市場負責人黃朱興介紹,現在市場上凈化貝的日交易量只有四五噸,以前凈化貝的品種有6種,現在卻只有蟶、花蛤和文蛤3種。
黃朱興介紹,貝類不像豬肉那樣能通過蓋印加以區分,散裝凈化貝和未凈化貝沒法區分,這是凈化貝推廣的一大難題,也導致一些商販場外交易嚴重。一些商販從批發市場拿少量凈化貝到零售市場交易以取得進場資格,卻私下摻入大量的非凈化貝,這些都很難監管。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貝類日上市量至少10噸以上,而凈化貝占有量還不到一半。更有知情人士說,一些商販為了“迎合”市民的購買習慣,把經過凈化的貝運送途中,重新涂上泥巴以增加賣相,這讓凈化貝推廣起來更加困難。
據悉,為推廣凈化貝,相關部門沒有少操心,也有過好多次市場監管行動,但是凈化貝還是未能如愿推廣。凈化貝前景如何?本報將繼續關注。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