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幾天,邕江及其下游的郁江的網箱魚成批死去,養殖戶損失慘重,野生魚大面積浮頭換氣。漁政部門、養殖戶以及江邊村民均認為,邕江上游又有工廠偷排污水了。
橫縣網箱魚頻頻翻肚
5月2日凌晨4時許,橫縣六景鎮覃寨村一網箱魚養殖場的工人半夜巡查網箱時,看見江面上泛起白泡,當時由于天色較黑,工人也沒注意去看。直到天亮之后,工人們才發現夜色中泛起白波的,是一片呈條狀的黑色污染帶。這些污染帶漂浮在江面上,隨著水流從網箱旁漂過。當天中午,該養殖場網箱中的魚苗開始出現聚集、浮頭現象,并有部分魚苗死亡。
養殖場老板申先生聞訊后,一面安排工人埋掉死魚,一面帶了幾條死魚樣本,請一漁業養殖技術人員尋找死因。由于假期無法使用設備進行更深入的檢查,該技術人員剖開魚肚查看一翻后,懷疑魚苗可能死于中毒。于是申先生帶回了一些藥物,撒入網箱中,希望借此阻止魚苗死亡。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5月3日一早,他又接到工人的電話,稱網箱內的魚苗正在成批地死去。申先生趕去后也措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魚苗浮頭、翻肚、死去……
5月4日中午12時許,記者來到該養殖場時,魚苗仍舊繼續死去,翻著白肚的魚苗浮滿了網箱,工人們正把死魚苗撈起來,準備集中掩埋。申先生介紹說,今年年初他花去100多萬元,購買了70多萬尾斑魚苗,投放到該養殖場兩個多月來一直相安無事。前幾天還有美國客商來現場看了魚苗,已經達成了購買協議,可5月1日的一場大雨過后,大部分魚都翻了肚。至當時為止,該養殖場內已經有50多萬尾、重約1.3萬公斤的魚苗死去,幾名工人兩天來一直忙于掩埋死魚。
魚苗可能死于水污染
記者在養殖場采訪時,當地漁政執法人員正在現場調查取證。執法人員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網箱魚出現大面積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魚群中出現急性傳染病,也可能是水質受到了污染。技術人員現場剖開了死魚,檢查一翻后得出初步結論:魚苗是缺氧窒息而死,而導致水中缺氧的原因,初步估計為水質受污染。
橫縣水產畜牧局副局長鐘肇云介紹說,其實不僅該養殖場出現了大面積死魚,該縣巒城鎮前一天也出現了類似情況,39戶養殖戶一天內損失了約2.5萬公斤的養殖魚,其中有草魚、鯉魚等,而死亡原因都是缺氧。幸好養殖戶及時采取了措施,往網箱內充氧,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一漁政執法人員告訴記者,在郁江上游的邕江,分布有多家糖廠、造紙廠等企業。一些廠家為了節約污水處理成本,往往會趁著大雨天氣,偷偷往江里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等有關部門反應過來時,污水已經被江水沖淡,不容易發現取證,但即使是沖淡后的污水,對網箱魚來說也是致命的。申先生告訴記者,除了大雨天氣外,他還怕長假,一些工廠企業知道環保部門放了假,便會趁機排污。今年“五一”期間,申先生最怕的大雨天氣和長假疊在了一起,他沮喪地說:“這真是‘黃金周’掉黃金。”目前他正委托人,尋找上游排污的企業,準備追索損失。
野生魚江面浮頭
與此同時,邕寧區蒲廟鎮傳來消息:邕江蒲廟迪塘村江段,5月4日上午有大量野生河魚浮頭。當天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現場時,見到江面上仍有不少魚浮在江面上。而迪塘村不少村民家中正在準備晚餐,菜譜都是魚。
該村一姓楊的村民告訴記者,從當天上午7時許開始,有村民看見江面上滿是“水泡”,靠近時卻發現,水泡竟然是大批的魚浮頭呼吸所致。消息傳開,全村人都跑出來,搖起小船就下江抓魚。更讓村民驚奇的是,小船靠近時,這些魚竟然絲毫沒有躲避之意,村民俯下身去就能把魚撿起來,這些魚多是草魚、鯉魚,小的不到1公斤重,大的有2至3公斤重。
村民爭相出江撈魚
記者留意到,該段江面上出現了四五十條小船,大家或撒網捕魚,一網上來就有四五十公斤魚;或直接用手撿,多彎幾次腰,就能撈起數量可觀的魚。一些魚販聞訊趕來,不但親自下水撈,還大量收購村民捕到的魚。有人估計,當天迪塘村村民每家至少捕到50公斤以上的野生魚。楊先生當天全靠手撿,也撿到了40多公斤,賣出30多公斤后,自己留下四五條做晚餐。
村民們介紹說,該江段每年都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一般都是雨季,上游就有工廠排污,往日藏在水底的野生河魚缺氧后,會浮到江面呼吸。他們碰到此情況就下江捕魚開葷,以前還擔心這些魚有毒,但后來有人吃了都沒事,大家才放心地吃起來。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