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據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羅非魚產量達到104萬噸,比2004年89.9萬噸增長15.7%,比2001年增長55%。在中國近5年中,羅非魚的增長速度在淡水魚中是最高的。由于羅非魚出口的高速增長引發羅非魚產量盲目迅速擴大。相當多的省、市、地區把羅非魚作為“一條魚工程”納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規劃中,好像為廣大漁農指出了一條迅速致富的黃金之路。在羅非魚產量與出口量高速增長情況下,羅非魚的價格卻呈跌勢,與水產品總體價格走向背道而馳,與人們的美好愿望相違。
2005年,在全部水產大類商品中,只有羅非魚價格一路下跌并有繼續下跌趨勢。根據全國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區廣東,全國最大消費區北京與上海羅非魚報價加權平均后分析,在去年6月份全國水產品價格轉降為升的同時,羅非魚價格卻從8月份18.3元/公斤直跌到2006年1月份的12.7元/公斤,跌幅31%。今年1月與去年同期比,羅非魚價格下降15.4%,2月份同比又深度下降17%。1、2月份本是羅非魚生產淡季又屬消費旺季,而羅非魚價格與上年同期比繼續下降。2月份與上月相比僅增4.7%,增勢甚微。此點說明,在整體淡水魚價增利好情況下羅非魚增產并不增收。
2005年羅非魚出口與生產突飛猛進增長,而提供加工原料養殖羅非魚的漁農卻基本賠錢,賠得不是小錢。換句話說,2005年,羅非魚市場已經處于嚴重供大于求局面。養殖羅非魚不如養草魚,還不如養殖蝦,更不如養殖傳統名貴魚,比如:鱖魚。2005年,鱖魚價格增長幅度剛好也是16%。不同的是,鱖魚是+16%,而羅非魚是-16%。羅非魚的這種市場狀況,在2006年將會更加突出。事實在質疑所謂的“一條魚”工程,“一條魚”工程不會就是“一棵樹上吊死”的工程吧。
與生產相同的是,羅非魚出口與加工也出現大上快上局面。上億元出口型的羅非魚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且仍在立項。尚不知,只要我們睜開眼睛看看市場就知道,這樣蠻干盲干的結果是:它的開工之日就是它的倒閉之時。貸款好貸,那么,還用還嗎?
從2005年以及2006年初羅非魚價格走向看,在今年羅非魚的價格將繼續下降,如果下降幅度有如前幾年的南美白蝦一樣,那么,羅非魚的價格將會保持15%的下降幅度,降到10元/公斤的水平,和草魚一樣成為真正大眾化魚品。只有在那時,羅非魚不得不把眼光放到國內放到內銷上。所以,在2006年,我們是不是應該多養點別的魚而少一點羅非魚。比如,仍有發展潛力的對蝦產品,很受市場追捧的中檔淡水魚品,或者還不如就養傳統淡水魚。在廣東淡水魚養殖中,羅非魚一條魚的比重達33%,明顯偏高。廣東也是鰻魚、甲魚、鱸魚、對蝦、桂花魚的主養區。那么,除去這6種品種,也沒有水面可養殖別的品種了。由于產品過于集中,產品品質嚴重下降,產品銷路過窄,產品上市量集中,給產品運輸、保存、市場都帶來很多問題最后形成爛市。在我國市場放開之后,水產新品種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幾乎2-3年一個好產品的黃金成長期就基本結束。
其實中國的淡水魚養殖已經不是什么問題,主要問題已經突出的反映在流通領域的運輸、保鮮、加工與銷售上。突出反映在對食品文化的研究上。當羅非魚被科技人員取名為“非洲鯽魚”的時候,它在國內市場整整滯銷了20年以上。當高中以下水平的魚販子們給它重新取名為“羅非魚”的時候,市場就迅速的給與接受。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市場說了算,而不是科研、技術、生產說了算的。那么,我們的科研資金、生產資金、技改資金、項目資金等大量的資金在投入于生產環節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也更多的投入到流通環節中,投入到市場的研發中。我國現有的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投資模式必須徹底改革。我們的各級政府也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創造良好的生產服務體系上,而不是放在更多的指導生產、指揮生產或者計劃生產上。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