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市的長江水域驚現危害性極大的外來魚種。昨日,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有關人士首次披露,繼2003年巫山發現“食人鯧”后,我市多地又發現了危害性熱帶魚“清道夫”。更危險的是,“清道夫”在我市已經能夠越冬,大有落地生根之勢。
清道夫驚現我市
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一鄧姓人士介紹,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熱帶魚“清道夫”已在我市長江、嘉陵江中偶現蹤影。
該人士介紹,2004年,在嘉陵江北碚的一條支流里撈起了一條“怪魚”,經西南農業大學專家鑒定,就是“清道夫”,當時這條魚已經達到了500克左右。
2005年7月,涪陵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接清溪鎮水利站報告,清溪碼頭發現兩條“清道夫”,兩條魚分別長約35cm和40cm,體重分別為450克和500克。
一天能吃三千魚卵
“清道夫”原產拉丁美洲,屬鲇魚科,又名吸盤魚、垃圾魚,體大,頭部扁平,口唇發達。此魚原是作為觀賞魚引進我市的,其生存能力強,體格健壯,易飼養。
據有關人士介紹,清道夫是雜食魚類,一天能吃掉3000—5000粒魚卵,也能大量吞食魚苗,威脅著其他魚類的繁殖生長,而且目前“清道夫”在江河中沒有天敵。
“重量達到了500克左右,證明‘清道夫’在長江里已經生存了1—2年,也表明它已經開始適應了重慶的環境。”該人士說,此魚一旦大面積繁殖,對我市長江里的其他魚類將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疑為市民放生所致
“‘清道夫’現身我市,極可能是人為所致。”有關人士分析,“清道夫”是觀賞魚,可能是“失寵”后,被人拋進水溝,之后進入了長江。
為此,漁政部門提請廣大市民注意,不要將“清道夫”投放江河,而漁民一旦捕獲“清道夫”,也不要再投回河里,并要立即報告漁政部門。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