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魚類資源銳減
捕撈過度,名貴魚種瀕臨滅絕
初春的洞庭湖濕地綠草如茵,成群結隊的大小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嬉戲追逐。然而,在湖水退出的洲灘上,深一條、淺一條的“壕壩”,卻與眼前的洞庭湖美景不太和諧。
“壕壩”是當地漁民為了捕魚而挖的。隨著洞庭湖冬季水位下降,落在“壕壩”里的魚兒,不論大小,都被捕捉。據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蔣勇介紹,近年來,除開壕掘溝捕魚外,湖區漁民還采用“電擊”、“迷魂陣”等花樣捕魚,洞庭湖的年捕魚量由1980年的1.83萬噸,猛增至目前的63萬噸。然而南洞庭湖紅旗垸60歲的劉友仁說,早兩年,平均每天能捕到500多公斤魚,如今連50公斤都捕不到了。
這一現象引起了專家們的擔憂:如不及時制止,洞庭湖魚類資源會銳減,候鳥將失去食物。湖南師范大學鄧學建教授告訴記者,過度捕撈導致洞庭湖魚類資源銳減,且日趨小型化、低齡化,特別是中華鱘、江豚等名貴魚種瀕臨滅絕。保護魚類資源,已刻不容緩。
專家們認為,不為漁民營造安定生產生活環境,很難維護湖區生態。中科院亞熱帶研究所譚支良教授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湖區群眾改變生產方式,發展相關產業,如生態旅游、網箱養魚、養鴨等,大幅增加漁民收入。
在西洞庭湖青山垸,通過漁業替代產業,漁民捕撈上的魚兒比往年的大,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而列入退田還湖替代產業示范基地的沅江市西畔山洲垸1800名農民年人均收入高達8000元。“只有人給水出路,水才會給人活路。”
水體遭污染
每年2.76億噸工業廢水、2.62億噸生活污水,大多流入洞庭湖。
從沅江市到魯馬湖,3個小時的水路,行駛在碧波萬頃的南洞庭湖,可以盡情享受著自然美景。而走進湖區沿岸的某個城鎮,卻能看到生活污水夾雜著團團泡沫直排入湖,水面散發著陣陣惡臭。
對于洞庭湖的水體污染,湖南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劉帥關注已久:“工業污染、生活污水、農藥化肥是洞庭湖遭污染的3大‘罪因’。目前,全省境內湘、資、沅、澧四水沿岸,2000多家工廠每年產生2.76億噸工業廢水,沿線居民每年排放2.62億噸生活污水,大部分流入洞庭湖中。”
湖南師范大學毛德華教授認為,造紙工業與化肥企業是洞庭湖濕地的重點污染行業,它們都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等問題。應以市場調節為主,行政措施為輔,大力調整工業結構,走規模化經營之路。
中南林學院楊道德教授則表示,水產養殖要改變大量投放化肥的養殖模式,并加強禽畜糞便以及居民生活污水的綜合利用與治理工作,防治水體富營養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城鎮在擴地建房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垃圾和污水并未得到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洞庭湖。對此,中科院彭佩欽教授指出,城鎮化建設應走開發與保護并舉之路,在地方政府不違規使用湖區土地的前提下,確保洞庭湖的可持續發展。
權限需分明
跨地區、跨部門合作待加強
去年底,岳陽市政府已宣布“將核心區的湖面管理權交由東洞庭湖保護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對此,專家們拍手稱快。
洞庭湖目前有東洞庭、南洞庭、西洞庭及橫嶺湖4個自然保護區。前者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三者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師范大學吳甫成教授介紹,目前的洞庭湖是由林業、農業、環保、國土等部門多頭管理,導致湖區“有利益,誰都可以進去撈一把”,“有麻煩,無人管、無人問”。
2005年5月,橫嶺湖自然保護區一村民欲將其承包的100畝水域排水撈魚,作為主管自然保護的管理部門卻因土地所有權歸屬當地政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水被抽干,水鳥無處容身。
美國生態專家埃迪蒙告訴記者,國際上通行的辦法是由綜合性流域管理委員會來管理一條流域或一個湖泊。要解決洞庭湖的生態難題,除了盡快恢復魚類資源,重建生物鏈外,還必須促進政府各部門間的合作。
“只有加強跨地區、跨部門的合作,實行生態系統與流域的綜合管理,統籌考慮洞庭湖開發與保護的各類目標和利益,才能實現洞庭湖濕地效益的最大化。”劉帥說。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