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4月5日訊4月2日至3日,文昌市銅鼓嶺海域近海發生罕見的“赤潮”現象,寬約500米、長約8公里的赤潮帶向銅鼓嶺近海襲來。4月3日下午3時,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聞訊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趕赴現場調查。
長約8公里“赤潮帶”襲來
4月2日,文昌銅鼓嶺近岸海域的漁民突然發現,該海域出現了帶狀或塊狀呈粉紅色的漂浮物,其周圍海水也變得渾濁起來。4月3日中午,這種不正常現象變得越來越明顯,漂浮物隨漲潮往沿岸襲來,至3日下午,已基本密集在離岸500米的海域范圍內。一時間,漁民們驚訝不已,便向文昌市國土環境資源局反映情況。該局接報后,立即報告給省國土環境資源廳。3日下午3時,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迅速組織省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趕赴文昌展開調查。經現場分析,省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初步判斷該海域出現了“赤潮”,帶寬約500米、長約8公里,其中帶狀或塊狀呈粉紅色的水域約占赤潮帶面積的1%至2%。
廢水直排入海是罪魁禍首
有關技術人員分析說,水體中大量存在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是藻類暴發性繁殖的先決條件。而在該海域附近有數千畝養殖場,養殖廢水直排入海。此外,附近2萬居民和部分酒店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或間接排入該海域。因此,他們認為將廢水直排入海是造成本次“赤潮”的罪魁禍首。此外,該海域最近盛行東南風,促進了“赤潮”生物的聚集。同時,近日高溫悶熱,也是造成“赤潮”的原因之一。
本次赤潮不會影響海鮮質量
有漁民反映,廣東曾發生過有人因誤食被“赤潮”污染的螺而中毒的事件,這次發生在文昌的“赤潮”會否影響市民食用海鮮?有關專家說,蟶子、血蚶、文蛤、泥螺、赤螺、蜊貝等等,各種海鮮產品盡可食用,不會有任何毒害。
據省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鑒定,本次“赤潮”中90%以上的藻類生物為夜光藻,這是我國最為普遍的“赤潮”生物,這類藻一般是無害的,不會導致海產養殖的大問題。然而,有關專家提醒說,當夜光藻的數量過高時,可以造成海水中嚴重缺氧,會致使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死亡。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