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特別報道《“江刀”已到瀕臨滅絕地步》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注意,保護長江刀魚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較有建設性的意見是:江刀應該“禁捕”而非限捕,只有讓它們得到休養生息,才有可能改變瀕臨滅絕的危機。有關部門也表示,在合適的時機會考慮禁捕,甚至提交省人大要求立法保護江刀。
1955張捕撈證難保“江刀”
一份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省海洋與漁業局漁政處張處長告訴記者,國家相關部門已注意到長江魚類資源問題,采取了3項基本保護措施:2002年,長江開始實行春禁,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0日禁漁三個月,對長江中的刀鱭和鳳鱭(俗稱鳳尾魚),實施了限捕措施,以保證淡水魚類繁殖生長。為禁止違法作業行為,國家漁業局頒發了“長江刀鱭的專項捕撈證”,從法律上切實保護刀魚。張處長特別指出,“整個長江上共有1955張捕撈證,江蘇擁有921張,也就是說我省只有921戶漁民有資格在長江里捕撈刀魚。”他透露,今后主管部門不會再增加捕撈證的數量,只會逐步減少,沒有捕撈證的捕魚船屬于違法捕撈,漁政部門可以處罰。
張處長表示,國家的保護對刀魚而言非常重要,“多年禁捕措施,加上對捕撈工具的嚴格控制,打擊違法捕撈,從目前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江刀的危機,應該有更強硬的保護措施!”
在“拐點”以上可持續利用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資源研究室主任施煒綱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一個觀點:按目前情況,江刀應該是禁捕,而不是限捕。“為了保住這個種群,江刀味道再美再鮮,人類也要暫時放棄這道美味。”施煒綱的理由是,人類要想對江刀可持續利用,就必須找到一個“拐點”,“假如在不捕撈的狀態下,長江里有500噸江刀,今年人類捕掉了250噸,明年它通過自然繁殖還能恢復到500噸,那江里保有250噸就是‘拐點’。人類在‘拐點’以上利用資源,就是可持續利用,在‘拐點’以下利用資源,就是毀滅性利用。這是科學規律。”施煒綱的這一說法得到很多學者和漁業專家的認同,但似乎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另外,有漁業專家指出,到目前為止,沿江兩岸沒哪個地方對江刀產卵場調查進行立項,沒有人知道新的產卵場在哪里,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種江面工程破壞,江刀產卵場已被普遍破壞是江刀數量銳減的一個主要原因,“若再沒有詳細的專項調查和數據,我們對刀魚的保護就會失控。”
江刀有望列入“特色品種”
“有關長江刀魚禁捕涉及到沿江十幾個省市,整個長江禁捕不太現實,但是各個長江段實行禁捕的可能性比較大,具體還要等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江蘇省漁業主管部門,對于禁捕長江刀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意見和看法,但該負責人透露,他們始終在密切關注,長江刀魚屬于特色品種,位于我省長江中下游的刀魚是否馬上要實行禁捕,還需要做進一步觀察,由專家和政府部門共同商討,最后得出結論和意見。“從目前來看,長江刀魚資源越來越少已成為主要趨勢,禁止捕捉是解決刀魚瀕臨滅絕的方法之一,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保護刀魚繁衍生存的大環境才是關鍵。”他表示,從以前的“限捕”到目前呼聲很高的“禁捕”,都是用以保護刀魚的一種方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這一辦法可實行,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控制長江水的變化以及水環境的污染出發。禁捕的目的還是為了將來更好地發展刀魚資源、開拓刀魚產業。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魚類資源保護方面只在農業部有相關的規章,對長江流域還沒有出臺專門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魚資源,因此即使長江刀魚瀕臨滅絕,也不可能像白鰭豚那樣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行列,“刀魚有望被列為受保護的特色品種。”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