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自古以來大亞灣海鮮都往外銷,可從3年前開始,外地海鮮不僅打入了大亞灣市場,如今還唱起了“主角”。
本地海產品減少,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過去大亞灣被譽為“天然漁場”,全年都有魚汛。據現年80歲的陳阿婆講,澳頭老街最熱鬧的就是買賣海鮮。逢上捕魚的旺季,晾曬的海魚幾乎淹沒整條老街,成了澳頭老街當年最具特色的風景。
上世紀60年代初,澳頭公社的魚產量是36萬擔(一擔為50公斤),一直穩居惠陽地區第一,連年被省評為漁業先進公社。大亞灣因此成為東江流域最重要的海產品集散中心,海產品經陸路、海路以及內河航道銷往全國各地。
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動工兩年多的時間,大亞灣便興起了近10家大酒店和數十家西餐廳,至于重新裝修或開業的小酒店、小餐飲店就更多。迅速興旺起來的餐飲業拉動了市場對海鮮從數量到品類的多元需求,而此時大亞灣海鮮市場的現狀卻不能滿足迅速興起的市場需求。據惠州海洋漁業局大亞灣分局的一位專業人士講,由于“電、炸”違法作業的屢禁不止、外港拖網漁船的進入、捕撈過度造成該區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生產設備老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傳統刺釣作業海域的逐漸減少、大部分漁民轉產轉業和網箱養殖規模所限等問題,致使該區海產品市場繁榮不再。自本世紀初始,深圳、香港的海鮮便開始進入大亞灣,澳頭老街海鮮市場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建立的。
海鮮市場以名貴海鮮為主,貨源來自深圳香港
澳頭老街海鮮市場以名貴海鮮為主,貨源來自深圳、香港。據市場一位陳姓老攤主介紹,這些由外地運來的名貴海鮮很好賣,顧客主要是中檔酒樓和本地人。大酒店一般都內設出租的魚檔,外地名貴海鮮通過商販直接進入,他們通常不會來市場買海鮮。無論是市場還是大酒店都是外地名貴海鮮在唱主角。
據了解,除名貴海鮮外,目前該區海鮮市場的中檔海鮮仍以本地網箱養殖的海鮮為主。現在無論在澳頭還是在霞涌,露天的海鮮買賣仍在進行,經營者主要是以傳統方式捕撈的外地漁民。這些海鮮的檔次較低價格也很便宜,因是野生的,所以頗受當地居民親睞。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大亞灣和周邊區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日趨多元化,外地海鮮占據該區海鮮市場的份額還會繼續擴大,這對該區漁業的發展是個機遇。能否把握住機遇,除有效保護好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捕撈外,根據市場需求和市場走勢科學調整養殖結構也至為關鍵。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