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前天,上海市食藥監局發布了本市首部食品安全危險性評估報告——上海市水發產品安全營養評估,為監管水發水產品安全提供了預警式的報告。食品安全專家咨詢委員會的部分委員對報告進行了評審。專家們表示,這是上海開展食品安全危險性評估制度的開端,報告雖不完善,但對科學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5年上海市食藥監局突擊檢查銅川路水產市場和滬西水產批發市場,發現水產品雙氧水添加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未規定水發水產品加工中允許使用雙氧水。調研中,由食監人員組成的課題組對本市15戶主要水產品加工批發單位,以及78戶水發產品經營單位(包括集貿市場、超市、餐飲單位)進行衛生學調查和抽樣檢驗,并在實驗室進行了相關模擬試驗。
預警一雙氧水是否有害?
雙氧水(過氧化氫)用于水發產品是比較安全的。但前提必須是食用級的雙氧水,其在食品中的使用量不應超過能夠達到效果的用量。
課題組查閱大量資料認為,雙氧水為一般安全性物質,可直接或間接用作食品添加劑及加工助劑。人體腸道細胞中過氧化氫酶可很快分解過氧化氫,因此攝入少量過氧化氫不會有中毒危險,只有攝入濃度超過3%才會有包括嘔吐、喉嚨灼痛等刺激性癥狀。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將過氧化氫列為不可能致癌物質。美國、加拿大、澳洲及新西蘭等地的食品加工業界,均規定可使用過氧化氫作為漂白劑來處理如面粉、食用油及蛋白等食品。我國則僅可在豆制品加工及黑龍江、內蒙古地區的乳品加工中使用。
課題組隨即還進行水發產品對蛋白質功效及營養素影響的實驗研究。模擬實際濃度的過氧化氫的水發牛百葉發現,主要營養素變化不大,對蛋白質的質量基本無影響。
報告建議:可引導生產者根據生產需要向有關部門提出擴大雙氧水使用范圍的申報。
預警二魷魚甲醛何處來?
食監人員跟蹤水產品水發整個過程,發現盡管未使用甲醛,但部分產品仍存在甲醛不合格情況,不合格率為9.0%。魷魚、銀魚和墨魚不合格率最高,魷魚平均檢測值最高。其來源有三種可能:其一,動物自身代謝產物;其二,冰鮮、冷凍或冷藏方式貯存過程抑制了微生物對甲醛的作用,所以水產品在冷凍或冷藏過程中甲醛含量可能上升;其三,甲醛殘留亦可能是由于在養殖過程中用其作為消毒劑和漁藥使用。
報告建議:進一步開展各類食品中甲醛自身含量的研究,以確定非人為因素造成甲醛殘留量的參考范圍。
預警三水發產品如何規范?
水發產品工藝較為簡單,行業內無規范、統一的操作規程,整體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尚處于較低水平。調查的15家單位使用的容器、設備主要為水池、泡沫箱和塑料桶、不銹鋼加熱鍋,攪拌使用木質或竹質攪棒。廢水直接通過下水道排放。從業人員主要按照經驗操作。
報告建議:探索建立水發產品的管理辦法,對水發劑,尤其是雙氧水使用,加工工藝等生產過程,進行統一規范和指導。
琳瑯滿目的水產品豐富了市民的餐桌,也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