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急漁農之所急,想漁農之所想”。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深入基層,幫助漁農解決新品種養殖技術和各種魚類的病蟲害等問題,對養殖業的產業結構、魚的種類和質量都注入了科學元素,宣傳正確使用魚藥,推廣低毒無殘留的中草藥預防疾病,逐步實現全區養殖品種的優質化、市場化,達到漁農增收、水產業增效的目的。
隨著四大家魚市場供求的飽和,魚價處于低起伏或不穩定狀態。如何才能產生新的吸引點和消費者的購買欲,從而實現漁農增收的目的呢?為此,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致力于全區品種結構的調整,先后引進推廣豐產鯽、奧雜、太陽魚等十幾種優質高產、經濟效益顯著的品種,有效地調整全區養殖品種結構。尤其是奧雜,養殖面積占80%以上,達6萬畝左右。同時,奧雜、叉尾成為全區魚類和食品加工企業加工出口的主要成品魚。
為提高魚的質量,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與區科協、各鎮水產站密切配合,并組織專家、技術人員上門服務進行現場技術咨詢和指導、傳授魚類病蟲害的知識和無公害養殖技術,并對漁農進行培訓,派發技術資料,向漁農講述如何正確使用漁藥、中草藥來減少魚病發生,使低毒、殘留量少的中草藥預防疾病技術和無公害養殖技術得到普及和應用。今年,我區恒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華寶珍稀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炭步林玉華養殖場正申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漁業類)的認證。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