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4月27日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海口近岸發生的赤潮覆蓋范圍沒有向外擴散的跡象。新埠島海域、南渡江出海口、鎮海漁港碼頭至熱帶海洋世界赤潮帶較明顯,其他海域密度較小。
赤潮呈局部塊狀分布
4月27日上午,記者隨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采樣船出海發現,海面上的黃色漂浮物少了許多。假日海灘一帶海水開始變清,岸上幾乎沒有棕黃色藻類殘跡。而新海鄉鎮海漁港碼頭至熱帶海洋世界一帶數公里長的近岸海域,赤潮帶相對集中,呈局部塊狀分布。赤潮生物大量聚集的局部海面海水泛黃,在這些海區采集的水樣,有些粘性,但未有明顯的腥臭氣味。
據介紹,新埠島至東營一帶赤潮目前呈帶狀分布,新埠島、南渡江出海口一帶面積較大,桂林洋一帶則不明顯。
海洋部門在東營至盈濱半島18個站點的水樣化驗表明,赤潮生物密度和濃度變化不大,未對水產養殖產生明顯影響。
赤潮消亡時間仍難判定
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專家稱,海口近岸赤潮何時消亡還很難判定。專家認為,赤潮生物的自行消亡與海洋環境要素的變化有關,如受溫度、光照、臺風、陰雨天氣等的影響,可造成赤潮水團的不穩定,海流、海浪、潮汐的突然變化可導致赤潮生物的稀釋、轉移和消亡。赤潮持續時間主要取決定于當時的水文、氣象條件和環境狀況,有些持續時間僅數小時、幾天,最長的則有數月。假如赤潮賴以生存的營養鹽已被消耗盡,赤潮生物沉降、分解、被捕食等,會使生物量下降直至消亡。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