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4月20日,在福建省東山港5000噸碼頭,1艘臺灣遠洋捕撈漁輪卸下了500多噸魷魚;而旁邊的臺輪碼頭,3艘裝滿東山水產品的臺灣漁船正起錨返航。據了解,今年僅頭3個月,該港輸臺水產品已達1萬多噸、共454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8%和90%,輸臺水產品約占全省的1/3;臺灣遠洋漁輪經東山港輸入大陸魷魚等水產品5000多噸,這是東山檢驗檢疫局主動當好對臺決策參謀,鋪就閩臺水產品雙向貿易“綠色通道”的成果。
東山港與臺灣隔海相望,自古就是通商的良港,最近距離港口僅90多海里,經國務院批準,設有銅陵、冬古2個對臺小額貿易停靠點,并建成了1座500噸位的臺輪專用碼頭和3座5000噸泊位碼頭及供油、供水、供冰等設施,為臺輪臺商貿易往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根據兩岸經濟發展的實際,東山檢驗檢疫局積極向上級建議對臺灣水產品放寬檢驗檢疫。4月15日在“兩岸經貿論壇”上,國臺辦主任陳云林授權宣布了“15項惠及臺胞政策措施”,其中,規定了對來自臺灣漁船自捕水產品輸往福建,參照大陸自捕漁船做法,憑公海自捕許可證、貿易合同、發票等資料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不再要求提供臺灣主管部門出具的衛生證書。
這一優惠政策,可促成臺灣遠洋捕撈原料大量進境,為東山水產品加工企業提供豐富的原料來源。近2年東山轄區水產品出口值從2004年的6000萬美元增至去年的1.3億美元,增長1倍多,實際消耗原料接近30萬噸,致使一些企業原料吃不飽,尤其是東興、東旺等臺資企業,希望能夠利用臺灣遠洋漁船捕撈的水產品。為此,他們經過深入調研分析,聯糸本地實際情況和問題,多次積極地向福建檢驗檢疫局和國家質檢總局提供決策依據,大膽提出放寬對臺灣水產品原料進境的檢疫要求,終于促成國家質檢總局于2004年7月1日取消了水產品進境檢疫審批。下半年,東山口岸就進口臺灣魷魚原料1.6442萬噸,共538.7萬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了4.6倍和5.7倍,2005年又進口臺灣水產品2.8120萬噸,價值1060.7萬美元。臺輪的魷魚原料成為東山出口魷魚產品的主要來源,成為第二大宗的出口產品。
臺灣養殖類食用活魚50多年來首次進入大陸市場。今年初,東山檢驗檢疫局獲知臺灣養殖業者有向大陸市場銷售養殖活魚的意向,立即組織檢驗檢疫人員,指導并幫助其辦理《檢疫許可證》和大陸臨時暫養場等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并提出了“時間零等待、貨物零滯留、溝通零距離、服務零代價”的“四個零”服務承諾。今年2月7日,首批4000公斤臺灣活石斑魚運抵東山港,該局采取了快速申報、快速檢測、快速放行的“三快”措施,不到1小時即完成現場檢驗檢疫及相關的抽樣工作。至4月20日,已有25批、100.6噸、共24.1萬美元的臺灣活石斑魚順利登陸。由于臺灣進境活石斑魚價廉物美,價格比大陸養殖的要低20%,很快便在大陸打開了市場,暢銷廣東、上海、浙江、北京等地。
“臺灣活魚進境”促進兩岸交流,兩岸的民間貿易和農業交流出現了新的起點,不僅增加了臺灣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大陸廣闊的市場也為臺灣養殖業提供了無限商機。該局為臺灣活魚進境業務設立電話咨詢熱線,近兩個月來,已接待兩岸客商咨詢電話300多個。
促進對臺小額貿易實現5個突破。對臺小額貿易是該局轄區的特色經濟,涉及企業近200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做好對臺小額貿易工作,不僅惠及千家萬戶農民、漁民增加收入,而且對密切兩岸關系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他們積極促進形成以對臺小額貿易船隊為依托的對臺灣農產品進出境雙向貿易。一方面通過福建省局向國家質檢總局爭取,對臺小額貿易生產企業實行衛生注冊管理過渡等特殊政策;另一方面探索創新便捷高效的對臺檢驗檢疫監管模式,采取集中審單模式放行,將報檢簽證周期從1個工作日縮短到15分鐘,使對臺水產品小額貿易船隊為依托的臺灣農產品進出境雙向貿易,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4個突破:即2005年水產品輸臺突破3萬噸;貿易額突破1千萬美元,達1464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7.6%和55.7%;實現臺灣農產品進境零的突破,水果、凍魚、活魚首次登上大陸;實現水產品雙向交流零的突破。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