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5年,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興化市又以淡水產品總量14.3萬噸、水產品現價產值20.4億元,連續15年位居全省之首。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水產業的達604.8元,比去年增長5.5%。漁業正成為興化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興化水產業為何能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市委副書記金厚坤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主要得益于近幾年我們依靠科技進步,積極轉變漁業增長方式,逐步實現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的轉變。”
近年來,興化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優勢,把依靠科技進步作為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不斷推動全市水產養殖業結構的優化。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和資源分布情況,分期分批開發,逐步推進區域化養殖,基地化生產。西郊南美白對蝦、李中生態養殖、沙溝無公害水產品、中堡特色新品種開發、釣魚河蚌育珠、海南與下圩稻漁共作、垛田青蝦、臨城鱖魚等“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基地帶成為水產業的亮點。
引進科技成果,促進水產業上規模上水平。近年來,興化針對過去水產養殖存在高投入、粗管理、低產量等狀況,大力推廣新型的現代養殖技術,抓名優品種的引進和推廣。 “彭澤鯽”、“南美白對蝦”、“梭鱸”等數十個國內外名、特、優品種在興化安家落戶。在養殖模式上,從單一水體養殖一個品種,到多個品種輪養、混養及生態養殖,極大地提高了養殖效益。與此同時,近兩年特別是去年以來興化水產部門與基層生產單位合作,積極掛靠中國海洋大學、蘇州大學、省水產技術推廣服務站等科研院所,選定項目開展科技試驗。“農業標準化漁稻共作”、“中華絨螯蟹鏈式開發”、“甲殼類水產品綜合加工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生產”等1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漁業科技項目在興化生根、開花、結果。其中,“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品種更新與健康養殖技術”獲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漁稻(蟹)共作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池塘混養青蝦科技成果轉化”獲省農業科技推廣三等獎,“青蝦良種選育與產業化”獲泰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據統計,僅去年,這些項目的試驗示范成果已輻射全市水面10多萬畝,生產優質苗種500萬尾,上市優質水產品100多萬公斤,大規格河蟹比重提高到50%以上,新增效益3000多萬元。在提升興化漁業科技貢獻份額的同時,加快了“基地+農戶”和“協會+農戶”的產業化步伐。
眼下,興化正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現代漁業產業,以產業化經營提升漁業,書寫科技興漁新篇章。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