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素有“長江第一鮮”之稱的長江刀魚,今年卻在滬上遭遇“春寒”。前因開春的低溫,上市時間比去年推遲一周;后因市場無需求,而導致價格一路滑坡。記者昨天走訪銅川水產市場時看到,條重150克的長江刀魚,500克報價600元上下,比去年同期跌了60%。一位來自太倉瀏河的薄姓攤主說,因為要貨的實在少,不得不跌價出貨。
長江刀魚群每年春天隨潮流由海洋涌向長江產卵,在溯江而上的過程中,身上鹽分淡化,身體長肥。民間有諺:“清明前魚骨軟如棉,清明后魚骨硬似鐵”。也就是說,清明是長江刀魚價格的“分水嶺”。此前,長江刀魚肉質肥美、入口即化,往往能賣出好價;此后,長江刀魚價格直線下跌,到谷雨時已基本退出市場。
據銅川水產市場信息總監戴鴻根介紹,今年本市寶山、崇明周邊水域的刀魚量較多,是長江刀魚的大年。捕撈則實行專項許可證管理,眼下入市的長江刀魚都是從橫沙島或瀏河一帶運抵上海市區的。由于市場上貨源不缺,因此3月初條重150克的刀魚500克曾達1000元,現在已跌到550元-600元。
但有趣的是,“買漲不買跌”的心態也出現在刀魚市場上。令攤主納悶的是:“真是怪了,去年500克要1300元-1500元時,也有人買;今年價格跌了六成,卻反而沒人要了。”通常,三月底四月初為長江刀魚傳統的銷售旺季,去年3月中旬,銅川水產市場內每天的集散量要達到500公斤左右;但今年市場的日銷量僅100多公斤,是近四五年長江刀魚上市階段銷售量的最低點。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