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十五”期間,在“以養為主”方針的指導下,我國水產養殖業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革養殖方式,不僅改變了中國漁業的面貌,也影響了世界漁業的發展格局。農業部漁業局局長李健華近日在談到“十五”期間我國漁業發展時,認為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漁業結構有了重大改變。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業和捕撈業在漁業中所占的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2004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3209萬噸,占世界水產養殖產量的70%以上,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65%。“十五”期間,我國水產品產量提高了821萬噸,增長全部來自養殖業。這些數字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國漁業生產結構、就業結構、投入結構的一系列重大調整和優化。
同時,水產養殖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1985年全國漁業總產值占大農業的份額為3.5%,2004年達到10%。從1985年到2004年,漁業共吸納了近1000萬人就業,其中約70%從事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加工、儲運、銷售和水產苗種繁育、漁用飼料、漁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2000年全國漁民人均收入為4725元,2004年全國漁民人均收入為5460元,大批漁(農)民通過從事水產養殖擺脫了貧困,進入了小康生活。
從2000年開始,我國水產品出口額躍居大宗農產品首位,出口額為38.3億美元,2005年出口額比2000年翻了一番,約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養殖產品占出口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一些優勢品種所占份額明顯,僅六大品種(對蝦、鰻魚、羅非魚、大黃魚、貝類、河蟹)就占一般貿易出口的60%左右。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產品貿易出口總量及出口額已位居世界前列。
漁業產業的變化還體現在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支撐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十五”期末,我國已經建成國家級原良種場38個,“三合一”(病害防治、環境監測、質量檢驗)中心39個,地級養殖病害防治中心10個,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139個。全國水產育種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養殖病害防治、水域環境監測、水產質量檢驗體系逐步完善,水產養殖領域的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的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新品種新技術的出現,賦予了我國漁業更多的活力。比如“十五”期間,一些國外優良養殖品種如南美白對蝦、羅非魚、大菱鲆、蝦夷扇貝等的成功引進,形成了經濟優勢,觀賞魚養殖也已成為水產養殖新的增長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興起的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和陸基工廠化養殖增加了水產養殖的可控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使水產養殖集約化水平大幅提高。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