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大閘蟹如今也有性早熟的“煩惱”。由上海水產大學生命學院魏華教授和吳嘉敏副教授共同主持的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中華絨螯蟹性早熟成因及機理研究”日前通過鑒定,該項目在國內外首次揭示了鹽度和Ca2+誘發中華絨螯蟹性早熟的內分泌學調控機理。
如今,中華絨螯蟹的人工養殖“遍地開花”,大面積養殖也給“橫行將軍”們帶來了“成長的煩惱”。據魏華教授介紹,在正常的情況下,頭一年5月放的蟹苗,通常到第二年的10月成熟,可現在有些蟹僅生長四五個月即成熟。這些性早熟的蟹個頭普遍不大,賣不出價錢,到第二年有不少已經“壽終正寢”。有數據顯示,目前人工養殖中華絨螯蟹中,有些地方的性早熟率已經高達50%-60%。
根據已有的研究表明,養分、鹽度、溫度、光線等因素均會對中華絨螯蟹的性早熟產生影響。但是,這些因素究竟觸動了螃蟹體內的哪根“弦”,讓它的生長發育加速?上海水產
大學該項目組通過3年的實驗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實驗人員分別在8組蟹塘里加入不同比例的鹽和鈣,經過一段時間后,取蟹的血淋巴進行化驗分析,發現水體中的鹽度和Ca2+會影響中華絨螯蟹體內的雌二酮和Ca2+水平。雌二酮是一種性激素,Ca2+對性腺成熟有促進作用。在鹽度最高的那個組里,有的蟹下塘70天就開始出現性早熟。
這一研究成果使人們對中華絨螯蟹性早熟的內分泌機制有了更深的認識,養殖者可以“對癥下藥”。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