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洋與人類活動和世界生產力布局的關系非常密切。隨著陸地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海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進入21世紀,人類將對海洋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對生產力分布的影響將會逐步超過航運和貿易而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瀕臨太平洋西岸,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14000公里的海島岸線,6500多個島嶼。這片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是中華民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協調互動的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作為我國“十一”時期的重要任務,而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海陸經濟板塊相關性分析
一、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的聯系。海洋開發活動是陸地經濟活動的空間延伸。在海洋開發初期,許多海洋產業是融于陸地產業體系中的,只是隨著海洋開發進程的深入,海洋產業群體日益成熟,各項海洋開發活動之間建立起縱向鏈狀關系和橫向交叉關系,它們相對于陸地經濟的特征初步顯現,并逐步從陸地經濟中分離出來。但是,在海陸經濟一體化趨勢日漸強化的今天,兩者間的密切聯系仍是不容忽視的。具體表現在:
1. 海陸產業在空間上的相互依賴性。海洋是陸地的自然延伸,海洋產業活動對沿海陸地空間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海洋開發活動中,諸如海洋捕撈、海上運輸、海洋油氣開采、海洋礦產開發和海水養殖等,需要海域完成一些生產環節,并在沿海陸地完成其余環節的產業活動。而海鹽業和海水利用等,則完全是在陸地上完成所有的生產環節。
2. 海陸產業具有較強的技術經濟依賴性。沿海地區陸地產業的發展對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依賴性。從陸地空間向海洋空間的推移過程看,突出反映出科技手段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類開發海洋的能力,科學技術成果廣泛應用于海洋經濟領域,使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及生產加工趨向“陸地化”。世界各國對海洋國土觀念已經形成新的共識,即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需要具備強大的國防科技力量。海洋新興產業的建立正是開發利用陸地資源的高新技術擴散與傳播的結果,在此過程中,海洋產業與陸地產業通過互動延伸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 海陸經濟發展的強相關性。海洋開發的動力首先來源于國民經濟發展上的需要,海洋油氣資源、海水淡化的開發均源于陸地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和水資源的需求,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動力也直接來源于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其次,海洋經濟發展的程度與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之間有很重要的關系。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由于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目前的主要開發活動集中在海岸帶和淺海區,外海和遠洋開發活動少;沿海城市附近海域、河口三角洲地區開發程度高,其他區域開發遲緩。這表明,海洋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排列順序基本一致,即海洋經濟越發達的區域,其現代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4. 海洋的紐帶作用影響國家、地區的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當前,沿海國家都已經出現工業向沿海地區轉移的趨勢,利用海洋的紐帶作用和廉價的海運優勢,在沿海地區發展冶金、化工、鋼鐵等用水量大、燃原料需求量大的產業部門,形成了眾多的濱海工業區(或臨港工業區),發展來料加工、大進大出的出口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引進先進技術,擴大金融、信息和人才交流,使沿海經濟充滿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港口是維系整個社會再生產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城市甚至港口腹地經濟的發展。因此,陸海一體化發展應遵循“以港口為軸心,以海域和海岸帶為載體,以港興城,以海促陸,以陸興海,陸海一體,梯次推進”的原則。實踐證明,通過港口的集聚與擴散作用,帶動內地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是實現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最有效的接軌方式。
二、陸海產業在演化規律上的差異。全球經濟由陸地經濟與海洋經濟兩部分組成。海洋產業具有與陸地產業不同的結構演變規律,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差異,其主要標志是海洋產業結構的演變滯后于陸地產業。在初始發展階段,陸地產業的第一產業大于第二產業,第二階段則表現為第二產業高度發達。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后,海洋產業則表現為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相近的情況,即海洋第一產業(主要是海洋漁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海洋資源豐富,但是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經濟屬性獨特,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交織互動,導致產業合理布局不合理這一矛盾在海洋產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突出,解決起來難度也更大。海洋產業與陸地產業出現結構性差異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建立海洋工業體系的難度較大,技術水平要求高,因而造成海洋產業滯后于陸地產業發展。直接從海洋中攝取產品的海洋捕撈業等第一產業,以及可直接利用海域空間的海上運輸業和旅游業等,都較容易形成產業規模。而海洋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表現出對科技和陸地相關產業的強烈依賴性。同時,由于海洋嚴酷的環境條件制約,海洋工業對上述產業的材料性能和技術要求也比陸地相應的部門苛刻得多,多種因素導致了海洋產業中的第二產業比重較低。
大力推進海陸經濟一體化
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海陸關系越來越密切,海陸之間資源的互補性、產業的互動性、經濟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海洋資源的深度和廣度開發,需要有強大的陸地經濟作支撐。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只有在與陸地經濟的互補、互助中才能逐步消除。海洋資源優勢只有在與陸地經濟聯動發展中,在與全國的生產力布局緊密結合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海洋產業群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與陸地相關產業互為依托、相互促進,而且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又是陸地工業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因此,在發展海洋產業的過程中,應汲取陸地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依托陸地經濟,加強對海洋經濟的宏觀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發揮海洋資源優勢,促進海洋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海陸經濟一體化,要求人們從陸海互動的視角認識開發海洋的重要性,遵循陸海一體化原則,將海洋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計劃系統,發揮海洋在整個經濟和資源平衡中的作用。
一、海洋經濟區是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節點”。海洋經濟區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和勞動地域分工日益成熟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海洋產業體系是與陸地產業緊密聯系的復雜的地域、環境和經濟系統,而且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海洋是自然資源的綜合體,各類物質資源、動力資源和空間資源統一地蘊藏在海洋地理區域中,由此決定了海洋開發活動必須全面考慮各類資源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及利用的可行性,充分考慮到陸海經濟互動關系,進行多目標開發的有效選擇和開發層次順序的科學配置。
二、臨海產業是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的紐帶。臨海產業具體包括利用海運原料和產品的產業,即港口工業;利用海域空間的產業,如修造船工業、海洋開發設備制造業和筑港工程設施等;可大量用海水做冷卻水的產業,如海鹽化工業、港口電站、濱海核電站及其他耗水工業。從我國的情況看,海洋第二產業80%以上集中于大連—錦州,天津、東營—煙臺—青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岸段,而且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市區,市區以外的濱海區工業則比較薄弱。這種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影響著海洋產業整體效益水平的發揮,不利于海洋經濟的全面發展,甚至會引致一系列社會和環境問題。
臨海產業在經濟發展中通常具有兩種功能:一是通過臨海產業這個載體,把海洋資源的利用及海洋優勢的發揮由海域向陸地轉移和擴展;二是促使陸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內陸的經濟力量向沿海地區集中。這兩種功能把海洋資源的開發與陸地資源的開發、海洋產業的發展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機地聯系了起來,促進海陸經濟一體化的建立。
三、海陸統一規劃是實現海陸一體化的保證。在海洋開發實踐中,把海洋開發與沿岸的陸地開發統一規劃,是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的保證。具體可采取“點、軸結合”方式。所謂“點”,是指對沿海港口城市區域(或具體某一海灣)的海洋產業、陸地其他產業和臨海產業的合理規劃。“軸”,在我國主要包括兩個“軸心”方向,一個方向是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的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另一個方向是從各沿海港口向內陸延伸的交通線。后一類交通線把海洋的影響順著交通線傳遞到內陸地區,從而以陸地的經濟基礎、技術力量和技術裝備武裝海洋產業,拓寬海洋資源的開發廣度和深度,以海洋產業和臨海產業部門的發展緩解陸地交通緊張、能源短缺等矛盾。
四、協調生態系統是實現海陸一體化的基礎。海岸帶地區是陸地高程最低的部分,各種陸源有機質和污染物最終都要經過河流匯入海。以渤海為例,過量的陸源污染物排放,已經對渤海的海洋生態、海洋增養殖、沿岸居民生活等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保護環境的外部資本內部化已在經濟領域達成廣泛的共識,今后我們應落實好對沿岸陸地排入海洋的污染物按量收費的制度。另外,鑒于海平面上升的危害與突發性的大潮、洪水、風暴潮、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疊加出現,足以對沿海地區的經濟建設、城市市政建設和人民生活產生多方面的嚴重影響。因此,沿海新建開發區、工業區和港口碼頭的建設,重要設施場地標高的確定,都要考慮百年內海平面允許的標高范圍,采取措施,堅固堤防,盡量消除海洋環境變化對沿海陸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