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地處北部灣畔的北海市是一個漁業大市,每年水產品產量和產值在廣西乃至整個北部灣地區都處于領先地位,據初步的漁業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全市的水產品總產量達94.2萬噸,比2004年增長2%,水產品總產值46.4億元,比2004年增長10.9%,占全市大農業總產值的53.7%。在北部灣劃界后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該市水產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隱患,比如漁業生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枯竭、產業化水平低等。北海市水產業正面臨著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該市水產局近期制訂了《北海市水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對下一階段水產工作作出了部署和規劃。據了解,在“十一五”期間,該市將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水產業,大力推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概括起來將呈現“五大亮點”:
更加注重保護近海漁業資源
一方面繼續推進海洋漁業戰略大轉移,加大南沙及外海開發力度,通過對現有漁船的整合改造、更新換代,提高北海漁船的遠洋捕撈能力,組織派遣船隊參與國外特別是東盟各國的漁業合作開發合作,既促進北海市遠洋漁業的發展,又能大大減輕由于過度捕撈對近海漁業,保護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保護近海漁業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狠抓伏季休漁制度的實施,嚴厲打擊電魚、炸魚及高壓水槍作業等非法捕魚行為,積極參加打擊非法用海的統一行動,維護近海漁業生產秩序,促進近海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突出抓好大水面養殖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
在基本農田保護政策和沿海功能區規劃的雙重限制下,充分利用豐富的江河水面資源,發展大水面網箱和圍欄庫叉養殖,拓展水產養殖新的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緊緊抓住羅非魚、對蝦、斑點叉尾鮰等優勢品種,大力建設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HACCP管理示范基地及標準示范區,積極推廣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技術和生態養殖技術,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使生態環境與漁業生產友好共處,協調發展。
認真抓好水產原良種體系建設
預計“十一五”期間,將重點抓好五個水產苗種工程項目,即:國家級馬氏珠母貝原種場項目建設、工廠化鮑魚育苗基地建設、橫路山海水名貴魚類種苗繁育基地和休閑漁業中心建設、羅非魚和斑點叉尾鮰良種場建設、鋸緣青蟹育苗基地建設等,屆時北海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優勢品種,不僅能真正滿足自身需求,還能形成種苗產業化,成為廣西乃至整個華南地區重要的魚類種苗繁育基地。
完善四大保障體系促進水產養殖規范化
“十一五”期間,市水產局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四大保障體系,促進水產養殖規范化。一是水產養殖許可證及種苗生產許可正證管理體系,提高我市養殖證制度管理水平;二是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以北海市水產品檢測中心建設為契機,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程;三是養殖病害防治體系,著力建好北海市水產病害防治檢測中心;四是水產技術示范推廣體系,全方位開展水產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服務漁民,促進水產養殖標準化、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
加大水產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優化水產加工和流通環境
對出口創匯多、產品結構優、發展潛力大、帶動力強的水產龍頭企業,將利用國家、自治區的優惠政策,給予重點扶持,使之更好地發揮對行業的引導、帶動作用,提升北海市水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同時,認真抓好北海市工業園區、出口加工區、僑共半島等三大水產品加工園區和“中國-東盟國際水產品加工貿易區”的建設,加緊培育外沙水產活鮮市場、干海味市場、珍珠市場和地角鮮活水產品市場等四大專業市場,力爭使我市在水產品物流的傳統交易方式有質的飛躍,并逐步發展成為東盟水產品物流中心。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