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上海浦東,2005世界魚粉、魚油組織“業務在華”峰會。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代表,屏息聆聽著劉漢元就“通威與中國水產飼料業的發展”為題所做的首席發言。這些掌控著全球三分之二的魚粉、魚油產量的世界企業家們太清楚不過,發言的這位剛過40歲的中國企業家,極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世界水產養殖大王。
劉漢元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計劃10年內實現在國內水產飼料市場的占有率,由現在12%―15%提升到25%-30%,20年內做到世界最大水產企業。
對此,劉漢元相當有底氣———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一流的漁業大國。而通威的成長,正與中國的產業發展節奏合拍。
快速成長的節拍
遙想1981年,16歲的劉漢元從四川省水產學校畢業,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當技術員,當時劉漢元月工資41元。
那時的魚是嬌貴的奢侈品,普遍價格比豬肉貴3-5倍,春節時價差更達10倍之多。1983年5月1日,劉漢元在四川眉山縣永壽鎮永光電站尾水渠,建起了一個近64平方米的金屬網箱,投入了185公斤魚苗。
1984年10月25日,四川省科委、省水產局等派出專家組當場關水撈魚,稱重驗收,63.67平方米的劉氏網箱里,共捕撈出1390公斤成鯉魚,折合畝產1.5萬公斤,創造了四川歷史上單位面積養魚的最高紀錄,并且盈利1950元。
渠道網箱式流水養魚以后一直列入國家“豐收計劃”、國家“星火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1986年劉漢元創建了西南地區首家集約化魚飼料專業生產工廠,有人為了買到飼料竟然在工廠門口排了7天7夜的隊。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劉漢元于1992年興建了一座年產10萬噸配合飼料的大型現代化飼料企業———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其后又兩次擴建達到了30萬噸的年產量。科學養殖方式在全國的廣泛推廣和優質通威水產飼料的大量供應,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漁業的大發展。
“1954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僅為200多萬噸,到1983年我開始創業時,全國水產行業水產品總量是400多萬噸。去年這一數字已經猛增到4300多萬噸,今年將超過5000萬噸,占全球水產品總產量的37%左右,其中我國的養殖水產品產量占全球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的73%左右,自1990年起已連續十五年居世界首位,是全世界惟一一個水產品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劉漢元笑稱。
劉漢元表示,我國城市居民“吃魚難”的問題已成為過去。中國已經名符其實地成為了全世界水產品養殖第一大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已從1978年的4.78公斤,提高到目前的超過40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迎接藍色革命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減少,“人增地減糧食緊”,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嚴峻問題。如何開發新的食物資源,拓展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已經成為全世界和各國政府越來越關注的嚴重問題。
人們曾把上世紀60年代通過矮化基因育成的稻麥高產品種,稱之為“綠色革命”,后來又把畜牧業上的重大技術變革的成就稱之為“白色革命”。今天,劉漢元則把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術變革稱之為“藍色革命”,把耕海牧漁看成是節糧、節水、節地型立體農業的一個重要部分。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對海洋和內陸水域的合理開發利用,是拓展人類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必然趨勢。
我國的耕地只有世界的7%,而人口約占世界總數的20%,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頃,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充分發揮我國海洋與內陸水域漁業資源,保障我國食物的有效供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問題。
目前,國內的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其中淡水養殖占國內水產養殖總量的55%-61%,淡水養殖集約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
從國內情況來看,有關專家估計,到2005年年底,中國水產業總產值有望突破2500億元,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將超過40公斤。根據中國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發展綱要》,到2010年中國人均水產品消費量還將增加10公斤。
在水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水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由1978年的9.2萬噸增加到2004年的242萬余噸,增長26倍多。近年來,我國水產品出口額以年均超過10%的速度增長,預計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2002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額首次超過泰國,位居全球第一,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為208.5萬噸、46.9億美元,約占全球水產品出口份額的7%左右,其中主要為養殖水產品類。2004年,水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達到242.1萬噸、69.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5.1%和27%。出口額繼續位居大宗農產品首位,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
據美國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會和世界漁業中心最近發表的題為《2020年世界漁業展望》稱,到2020年,世界水產品消費量(主要是魚類)將達到12780萬噸,比1997年的9080萬噸增加3700萬噸,增長高達40%。
劉漢元認為,隨著水產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水產捕撈強度的快增長與海洋生物資源慢增長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5年以上負增長,所以預計今后15年內,國際水產品的增加量主要來自養殖,其產量將從2850萬噸增至5630萬噸,增長40%以上。其中73%的都是中國人養的。
在養殖產量上,印度尼西亞不超過200萬噸,美國約100萬噸,法國和英國分別不超過100萬噸,而中國今年已經突破3000萬噸。兩者的差距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目前,發達國家是世界水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且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就業機會的增多,發達國家直接從事水產業的勞力越來越緊張,水產生產呈萎縮狀態。這就給國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遇。
“未來全世界如果按照健康食品的發展方向,吃魚的比例要逐漸上升的話,幾乎只能靠中國的養殖產量來提供。”劉漢元笑稱,水產品的養殖、深加工的國際貿易發展空間想多大都可以,這足以讓一個公司10年、20年為這樣一個產業去發展。因此,無論從全球角度還是國內形勢來看,未來10年到20年內,中國水產業還將更加快速穩定地發展。
呼吁發展循環經濟
劉漢元還呼吁,在中國大力發展魚類養殖業的同時,也應該從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抓好循環經濟。而作為水產飼料的全國最大提供商,通威有責任去研究開發并促進推廣更有價值的產品,并建立一個更富長遠眼光的產業鏈。
據悉,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水產養殖逐步由“大草大糞”的粗放式養殖,轉變為以配合飼料投喂為核心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池塘養殖產量現已普遍達到1000~2000千克,比傳統養殖高數倍。網箱養殖等高度集約化產量更是高達畝產10萬千克。配合飼料養殖技術的推廣,不僅為社會提供了大量高價值高營養的動物食品,也向社會提供了大量財富,讓無數水產養殖戶通過配合飼料養魚走上發財致富路。
但是,如果飼料質量不高,水生動物的轉化效率不高,不僅大量浪費資源,而且必然對水環境造成富營養污染,使水質環境不斷惡化。據悉,普通飼料一般餌料系數高達2―3以上,不僅資源浪費驚人,而且水環境污染嚴重,要想治理這些水域環境常常需要的投資遠遠大于養魚所獲得的收益。
劉漢元指出,我國漁業常見的這種低質普通飼料養殖模式,存在著惡性循環:普通(低質)飼料-大量殘餌-少量營養鹽-大量有機物殘留沉積-浮游植物結構不合理-少量魚類產品-大量不能利用的浮游植物死亡-大量有機物沉積污染。這種循環既不節約,也有害于環境。
在通威的調查中發現,許多魚塘養了幾年魚,池底淤泥就深達五六十厘米,相當于每畝沉積淤泥三四百立方米。而這些淤泥都是飼料轉化的,如果一個地方有一萬畝這樣的魚池,將有幾百萬立方米淤泥是由飼料轉化來的。
“如某2萬畝的水庫大量使用普通飼料開展網箱養魚,高峰期每年網箱數量達5000多只,每只箱年產4000―5000千克,年產網箱魚2―2.5萬噸,餌料系數按當時的實際情況高達3.0左右,即每年投入飼料6―7.5萬噸。這些飼料轉化為魚產品的干物質僅1.5萬噸左右,這樣,每年沉積在水體及庫底的高達5―6萬噸。如此日積月累,整個水庫現在已積存了很厚的一層有機淤泥。”通威調查人員指出,這種污染深水庫底的大量有機物,要想實現自然凈化,至少需要幾十年。如果用人工技術手段治理,其所需的資金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走向第一品牌
劉漢元指出,打造中國第一品牌魚,是通威近年來戰略發展最重要的思路之一。近日通威集團響亮道出了“打造世界最大健康安全食品供應商”的抱負。據悉,通威計劃是總投資額在10億元左右,做成國內最大的水產品牌。
據通威集團新聞發言人黃其剛透露,目前,通威位于上海的10萬畝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將于春節后全面鋪開,同時,其在北京、廣州、武漢、上海等四大區域的通威魚標準化養殖基地也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這標志著誕生于成都的中國首個魚品牌———通威魚將強勢出川,真正游向全國。
上述的四大養殖基地面積均在10萬畝以上,主要負責對各自區域市場供應通威無公害魚。此外,每個片區都將擁有至少100家以上的無公害魚銷售網點,近3年內,最少投資5億元建立經營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
劉漢元及通威集團的大動作,讓國內商界非常關注。上月在杭州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2005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50強》隆重頒布,通威與華為、萬向、美的、格蘭仕、雅戈爾等著名民企比肩上榜,并笑傲西部,成為中國西部民企第一競爭力品牌。此次50強榜單中,中國西部僅三家民企入列。
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負責這張榜單制作。這份榜單與以往各種榜單不同的是,它顛覆了過去純粹按資產、銷售額排名的模式,第一次將品牌與競爭力相結合。一個企業形成和擁有品牌之后,便具備了區別或領先于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這使人深信,中國的“魚狀元”劉漢元,正以品牌的力量,讓通威成為世界的“魚狀元”。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