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去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優化漁業結構,發展高效漁業,使全市海洋與漁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實現水產品總產量65.03萬噸,漁業總產值41.15億元;全年出口水產品9.4萬噸,出口創匯2.8億美元,增長33.3%,增幅居全省第一。
培植漁業經濟新增長點。我市圍繞生產中的熱點、難點,組織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突破了西施舌、青蛤人工育苗技術,推廣了蝦池養殖海參、牙鲆等實用技術。同時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接受科技扶持的養殖戶,產量、效益明顯提高。加快新品種引進。引進的短鰭鯧等新品種已試驗成功。在繼續進行中國對蝦、烏賊等傳統品種增殖的基礎上,又開展了大竹蟶、梭子蟹、牙鲆魚、西施舌等新品種增殖。增殖大竹蟶3000萬粒、梭子蟹400萬只、牙鲆魚20萬尾、西施舌2000萬粒、日本對蝦2700萬尾,移植帶卵烏賊籠5萬個。
高效漁業發展迅猛。在穩定牙鲆、大鯪鲆工廠化養殖的基礎上,我市通過技術支持、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等多種措施,積極開辟淺海養殖新模式,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全市已發展到50個。加大蝦池改造力度,全市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改造高標準養殖池5000多畝。同時,積極探索養殖新模式,開展的池養海參、牙鲆等養殖模式,蝦池畝效益創歷史最高水平。
外向型漁業經濟快速發展。加強漁業標準化生產和水產品質量管理,鼓勵企業申請國際質量認證和注冊,10余家企業通過了HACCP和ISO9000認證,4家企業通過歐盟注冊,贏得了產品走上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以龍頭企業為骨干,形成了一批外向型水產食品加工園區和基地,成為我市加工出口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全市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到十幾家,加工產品已發展到20多個系列40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美、歐、日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