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漁網報道 1986年以來,農業部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堅持不懈地進行定點扶貧,堅持“湘西不脫貧、扶貧不脫鉤”,認真開展扶貧工作。
湘西州耕地面積214萬畝,人平不足1畝,而天然草山面積有1050萬畝,占總面積44.6%,人均占有草山面積5畝。其中,萬畝以上連片草場37處,面積960萬畝,有可作飼料的農作物秸稈150余萬噸,還有近100萬畝的農地可種植高產優質牧草。經測算,全州如能充分利用現有飼草資源,可養牛150萬頭,養羊600萬只,有近30億元的開發潛力。根據這些豐厚的資源,農業部先后十多次派遣專家對湘西草山資源和畜禽品種資源進行了考察,提出了湘西州優勢在山、資源在草、潛力在草食牲畜的扶貧開發新思路。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和十分尊重專家意見,從“九五”期間開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時,把以山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納入了繼椪柑、烤煙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通過近10年的努力,全州山羊已發展到160萬只,年出欄量達到81萬只,分別比1995年增長172%和342%。2004年,全州養殖業總產值達到13.6億元,其中,草食畜牧業產值占33%。
20年來,農業部在湘西州共援建產業基礎設施和畜牧水產項目38個,總計投資5100多萬元,先后建設了州縣市畜牧水產服務中心,州、縣市魚苗魚種場,州原種豬場,州波爾山羊原種場,州優質牧草種子繁育基地等項目。通過項目帶動,保靖“喜陽集團”、永順“武陵牧邦”、鳳凰“南方牧業”、吉首“萬寶山”乳業等48家生產加工企業已相繼發展成為湘西州養殖產業龍頭,為全州養殖業產業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1995年開始,州委、州政府又把著眼點放在開發利用1050萬畝草山和30萬畝大水面上,建設起以羊、牛、魚為主的養殖業三大支柱產業。全州上下對發展山羊形成了共識,州、縣市分別組建了山羊生產的領導班子和工作班子,確定了50個山羊生產重點鄉鎮,“九五”期間,各級各部門每年對山羊產業的投資達到了3000萬元以上。
春牧秋漁二十載,換來了今天湘西六畜興旺的喜悅場景。2004年,全州生豬飼養量291萬頭,出欄143萬頭,比扶貧前的1985年增長79%和109%;牛的飼養量68萬頭,出欄13萬頭,增長152%和12倍;山羊飼養量160萬只,出欄81萬只,增長7.9倍和10.6倍;家禽飼養量1170萬羽,出籠612萬羽,增長260%和252%。肉類總產量13萬噸,蛋品9548噸,水產品1.7萬噸,分別比1985年增長165%、251%和143%。養殖業總產值達13.6億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21.42%上升到31.8%,農戶人均養殖業純收入達615元,比1985年增長324%。養殖業在農業經濟和農村扶貧開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漸顯現。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