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0.2~0.33公頃,水深1~1.2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池埂堅固,不漏水,池底平坦,少淤泥。
2.清塘消毒
池塘留水10~2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80公斤化水,待生石灰吸水溶化后趁熱將石灰水均勻潑灑到池中,第2天用鐵耙翻動塘泥,使石灰漿與淤泥充分混合,徹底殺滅野雜魚及有害生物,同時又使淤泥里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發。
3.注水施肥
池塘消毒后,第3天開始注水,注水深70厘米左右,進水口要用40目的密網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之后每667平方米潑灑發酵后的糞肥150公斤或豆漿50公斤,培育浮游生物,如塘水很肥,可少施或不施肥。
4.魚苗的暫養或運輸
魚苗的運輸可用氧氣袋充氧裝箱運輸。魚苗在運輸前一定要在網箱中暫養5~6小時,以鍛煉魚苗的適應力并排出魚體內的糞便和排泄物,以免在運輸過程中污染水質。運輸時選用井水最好,在沒有條件的地方也可選有機物少的清水,水溫較高時可加冰塊運輸。
5.魚苗放養
為了使魚苗在下塘后能獲得較多的適口餌料(輪蟲、小型枝角類),一般在清塘8~10天后(輪蟲、小型枝角類繁殖高峰期)開始放苗。放苗時一定要注意調節溫差,溫差不能超過5℃。放養時間在晴天的上午最佳,放養量每667平方米0.8~1厘米長的魚苗4萬~5萬尾.
6.日常管理
在魚苗培育的整個過程中都依賴于天然餌料,不但剛下塘的魚苗需要充足的適口餌料,而且以后各個發育階段也都要有豐富的適口餌料,因此天然餌料是否充足適口,是養好魚苗的關鍵。在培育過程中,每天早上、傍晚要檢查池中的餌料生物量,通常魚苗下塘飼養3~5天后,池中餌料生物量就會逐漸下降,這時應及時補充有機肥料,每2天潑灑一次豆漿,其量為每667平方米10~15公斤,或從其他池塘中撈取浮游生物作為補充餌料,同時每隔一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左右,保持水質良好,隨著魚苗的生長最后加到1.2米左右。魚苗經過12~15天的飼養,體長可達3厘米以上,成活率80%~90%.
7.病害防治
黃顙魚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常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做好常規消毒預防工作,就很少發生病害、在病害防治中,應使用國家允許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藥品。由于黃顙魚為無鱗魚,對敵百蟲、硫酸銅等藥物敏感,要慎重選用,最好不用這類藥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