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漁網報道 澳大利亞科學家已經開始嘗試在人造子宮內培育瀕臨滅絕的沙錐齒鯊。新南威爾士州漁業局的海洋生態學家尼克·奧特維領導實施了此項研究工作。奧特維說,在漁業局長向自己詢問培育沙錐齒鯊的可能性后,他便開始夢想著用人造子宮培育這種瀕危動物。
目前在澳大利亞的東部海域,沙錐齒鯊的數量還不到500只。沙錐齒鯊對捕魚等外部影響十分敏感,因為它們很難繁殖后代,每只雌性沙錐齒鯊每兩年只能產下2只幼仔。人造子宮旨在增加鯊魚幼仔數量,然后將其放回野外。奧特維說,雌性沙錐齒鯊并不在子宮中培育其幼體,因為它們沒有連接兩個子宮的臍帶。因而,為了活下來,沙錐齒鯊的幼體會在母親的子宮內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殘殺”,直到剩下其中一個。奧特維說:“這稱作子宮內同類相食”。科學家的計劃是,在雌性沙錐齒鯊的胚胎“互相殘殺”之前,將它們取出后分別放置在人造子宮內,進行單獨培育,從而可以讓幼仔同時成活。
奧特維的研究小組一直在收集鯊魚繁殖的基本信息,比如給野外的鯊魚加上標簽,以收集諸如水溫等信息。研究人員還努力在分析那種材料最適合用于制造鯨魚子宮。奧特維說:“我們提出了初步設計。”研究小組有可能用直徑20厘米、長1.2米的丙烯酸樹脂圓管制造子宮,這也是鯊魚出生前所擁有的最大尺寸的子宮。奧特維說:人造子宮中塞滿管子、泵和過濾器,以保證液體和氧氣循環,廢物被排出去。研究小組的最終目標是擁有一批人造子宮,它們要用箔片包好,以模擬正常子宮的黑暗狀態。
科研和動物保護組織對該計劃反應復雜,它們一直擔憂捕魚對鯊魚數量造成的沖擊。澳大利亞海洋科學協會新南威爾士分會最近寫信給新南威爾士州漁業局局長,表示他們擔心這種研究可能會“將公眾注意力從保護野生動物數量轉移到適當管理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身上。”
該組織對漁業局長給予子宮研究計劃經費表示歡迎,但仍要求其完全杜絕鯊魚棲息地內的捕魚活動。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海洋生態學家安迪·戴維斯副教授表示,從政治上講,人造子宮要比禁止在鯊魚棲息地捕魚更能被人所接受。但他同時表示,這種方式未經過證明,還不知道效果如何,另外有可能會破壞其它更有效的保護鯊魚的措施。戴維斯說:“即使該計劃百分之百成功,但問題是,他們會將這些鯨魚幼仔搞到哪里去?”
國際人道主義協會的邁克爾·肯尼迪對該研究計劃的費用極為擔心。他說:“這一計劃會持續很長時間,無疑會耗費大量資金。”國際人道主義協會正尋求通過法律途徑迫使捕魚船撤離鯊魚棲息地。肯尼迪表示,他們需要資金以補償從那些對沙錐齒鯊生存十分關鍵的地區撤離的漁業部門。奧特維說:“他們從來不會停止所有涉及死亡的捕魚活動。他們可能只把培養計劃看作是保險單。”根據奧特維的估計,這一培育計劃將耗資50萬澳元(37萬美元),并至少需要十年時間完成。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