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中國海岸帶的生態環境問題
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總體質量仍不容樂觀。沿海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均遭受嚴重破壞,海底沉積環境受到污染,若不未雨綢繆,必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而,海岸帶環境質量的退化,已成為海岸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一問題正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媒體和公眾的關注。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獨特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之一。它具有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降解環境污染、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被稱之為“地球之腎”。因此,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愈來愈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然而,近40年來,因圍海造田、造地和發展灘涂養殖業為目標的大規模圍墾,使沿海地區累計喪失海濱灘涂濕地約219萬公頃,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嚴重破壞了濕地景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目前,我國雖然已加強了灘涂濕地的保護工作,建立了大量的濕地保護區,但是海岸灘涂濕地保護現狀仍不容樂觀,除個別地區環境改善外,大部分區域的狀況仍在惡化。如何加強保護區的建設,搞好非保護區灘涂合理開發,需要了解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海岸濕地的作用過程,必須系統地開展全國性的海岸帶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
我國紅樹林的生態狀況令人堪憂。紅樹林素有“海底森林”之稱,是珍貴的生態資源。紅樹林具有防浪護岸功能,對維護海岸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生產力至關重要,并能減輕污染、凈化環境,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近40年來,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由于圍海造田、圍海養殖、砍伐等人為因素,不少地區的紅樹林面積銳減,甚至已經消失。我國紅樹林面積已由40年前的4.2萬公頃減少到1.46萬公頃。1998年,廣東省南澳縣和深圳等地海域先后暴發大面積的赤潮,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廣東省生態專家一致認為,赤潮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紅樹林的大面積減少。
我們可以預見,海岸生態關鍵區的喪失,必然導致海岸生物多樣性和海岸水產資源及一系列相關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喪失或削弱,并帶來污染加劇、海岸環境惡化的嚴重后果。
目前,我國已建立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6個、縣市級8個,保護區的紅樹林已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要真正實現紅樹林和紅樹林海岸的有效保護,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珊瑚礁具有重要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我國珊瑚礁目前也正受到海洋污染和人為的嚴重破壞與威脅。如:海南省文昌縣清瀾港出海口東側的邦塘灣,鄰近海域有500余公頃的珊瑚礁。近年來,由于濫采珊瑚礁,邦塘灣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據統計,到1990年6月,文昌縣境內年珊瑚礁挖采量達6000多噸,近岸珊瑚礁已所剩無幾,海岸遭受嚴重侵蝕,海水沖擊村莊,迫使居民舉家遷移。同時,由于對珊瑚礁的亂采、濫挖,海洋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受破壞,致使珊瑚礁魚類、貝類資源銳減。
近岸沉積物污染問題突出。我國海岸地區的主要污染源為入海河口污染源、直排口污染源及近岸海域污染源。研究表明,重金屬、放射性廢物、有機物質及營養鹽在沉積中聚集并隨沉積物運移,產生二次污染,并已危及人類健康、安全、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等諸多問題。
赤潮的發生與海洋污染有直接關系。沉積物和與海底環境的相互作用受到海底地質和沉積物般運過程的強烈影響,成為難以治理的污染源,長期污染著海岸帶環境。海底沉積物污染又通過食物鏈污染海產品,危害著人民健康。而且,海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會污染供飲用的沿海淡水層。由于污染,我國一些海域的海底的海草出現退化,引起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因此,要保護好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及研究工作,查清影響生態變化的地質作用背景和作用過程,揭示人為活動及自然作用對這一過程的影響。加深對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作用的認識,為海岸帶的開發決策提供服務,為海岸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服務。
二、中國海岸帶的地質災害問題
調查結果表明,海岸侵蝕、港灣河口淤積、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地鹽漬化、海咸水入侵地下淡水層、沿海地面沉降等緩發性海洋地質災害,目前已呈惡性發展趨勢。這些災害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分布更為嚴重。如:我國70%左右的沙質海岸和大部分處于開闊水域的泥質潮灘均存在著海岸侵蝕現象,河口淤積問題已經涉及到幾乎所有的重要河口。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帶來多方面的嚴重影響,最突出的影響是加重了海岸帶地區的自然災害。沿岸土地鹽漬化是風暴潮海侵、海平面上升、沿海地面沉降的必然結果。海咸水入侵地下淡水層,嚴重破壞沿海地區的平衡,直接影響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沿海地面沉降已成為沿海地區許多城市的重大問題。繼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之后,河北滄州,浙江寧波、嘉興,廣西北海等中等城市也很嚴重。另外,近海海底滑坡、風暴潮和風暴浪每年也給我國造成近百億元的經濟損失。
如何防止和減輕海洋地質災害?其根本出路在于了解海岸帶地質災害作用過程,以及發生災害的頻率,不斷提高對海岸帶地區災害的預報能力,為海岸帶地區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為已有的緩發性地質災害的治理提供合理方案。
三、非合理性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程建設帶來環境問題
海岸地下水資源和砂礦資源開發利用涉及到諸多環境問題,一些不合理的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程建設,必須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然而,因為非合理性的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種建設,給我國海岸帶帶來諸多環境問題。
一是因地下水開發而誘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包括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鹽堿化等現象,特別是地面沉降已給我國很多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二是我國于1990初期和中期發生了兩次海砂開采熱潮,由于對海砂開采造成的后果缺乏認識,開采行為盲目無序,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海岸侵蝕、海水倒灌等,導致耕地、植被、道路、堤壩等被破壞,養殖業、漁業生產受損。如何在保護環境的情況下,開發和利用海岸帶資源,已成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三是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發展,沿海地區的工程建設越來越多。如:港口建設、石油開采、高速公路修建、筑壩、填海工程等。這些工程的布局和實施都需要海洋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如:1979年~1981年,在未進行綜合環境評價的基礎上,山東某沿海城市興建了港口工程,造成巨大損失,后來不得不將原來建造的大壩炸毀。
國外興建的大型海岸工程也有類似的問題,如:荷蘭早期的“三角洲工程”未考慮建壩后水體滯留現象,使水體的生態環境惡化。
我們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到,在海岸帶附近興建工程設施,一定要了解海岸體系的地質作用規律,否則就會給人類帶來無法挽回的危害。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