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針對中越北部灣漁業協定生效的新形勢,2005年北海市水產主管部門及時采取措施,積極組織大功率漁船開發南沙漁場,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有力地促進了海洋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預計2005年全市海洋捕撈產量53萬噸,達到國家提出捕撈零增長的目標,捕撈產值28.7億元,比上年增長3%。其中,南沙捕撈產量15837噸,產值6175萬元,創歷史新高。
一年來,北海市加大開發南沙漁業的力度,組織136艘大功率漁船赴南沙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主要成效和特點:一是漁民參與南沙生產的積極性高。今年全市共有138艘大功率漁船申領了赴南沙生產許可證,比上年增加39艘。其中開赴南沙生產的漁船就達136艘之多。二是漁船的性能先進和裝備水平高。市水產部門積極引導漁民更新改造一批設備先進、續航能力強、保鮮設施好的鋼殼漁船,使北海市赴南沙生產漁船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一年來已有10艘新型大功率鋼殼漁船下水生產,另有6艘正在建造之中,大大提高了北海市漁船的性能和裝備水平。如年初首航南沙的“桂北漁80105”、“桂北漁80106”兩艘鋼殼漁船排水量均達到了300噸,裝備有衛星定位儀及可探水深、魚群、底質等先進助航助漁設備,有獨立制冷設備,連續作業時間可達3個月。其他新增赴南沙開發的漁船普遍具有船齡低、噸位大、馬力強、助航助漁設備先進的特點,漁船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三是開發了新的作業漁場和新品種。北海市赴南沙生產的漁船,突破了原來作業海區水深不超過百米的技術難關,水深拓展到500米,開發了深海龍蝦、相模海蟹蝦和就魚等優質品種,這些高值品種占總收入的比例達45%以上,漁船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今年早春有3艘赴南沙生產的漁船創造了單航次產值75萬元的紀錄,4月份投產的一對新型大功率鋼殼漁船第一航次捕撈產量就達到120噸,產值達60多萬元。
北海市南沙漁業開發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漁船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這對于減輕北部灣漁場作業的壓力,實施海洋捕撈戰略大轉移,維護祖國海洋權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