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截至2008年3月底,江蘇省建設了60多個國家級、省級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和一批市級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認定無公害水產品基地856個、近600萬畝,推薦認證無公害水產品650多個,培育了太湖七帆牌、陽澄湖牌、寶湖牌、洪澤湖牌、泓膏牌、固城湖牌等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無公害水產品牌。
2001年以來,江蘇省以加快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以嚴格監控水產養殖投入品為抓手,每年投入財政資金幾千萬元,重點圍繞優質、安全水產品生產與漁業品牌建設等,組織實施漁業科技“三項工程”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工程”,抓好全程管理,強化重點環節,開展產地環評和監控,努力加大水產品“生產準入、基地準出、市場準入”力度。
生產準入———優化養殖環境規范種苗生產
多年來,江蘇注重對轄區內重點湖泊、長江干流江蘇段、近岸海域重點增養殖區等重要漁業水域進行監測,發布年度《江蘇省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年度江蘇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近期,在全省啟動了養殖生產區域劃型試點工作,部分地區已采集漁業水樣,并進行產地環境質量評估,開展水產禁止生產區劃分和調整、制定水產品產地污染防治規劃和建立水產品產地安全信息統計與發布制度等工作。全面組織對標準化示范基地及已認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進行抽檢。
此外,依法加強原良種場、良種繁育場的審批與管理,規范苗種生產。目前,在原有國家和省級原良種場的基礎上,已認定了50家省級水產良種繁育場。
基地準出———生產標準化監測制度化
為加強基地建設,江蘇省建立健全水產品標準化體系。目前,已組織制修訂國家、行業、地方水產標準160多項,堅持產前產中產后相呼應、示范與帶動相配套的水產生產全程質量標準化管理。
近年來,依托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建成了一批無公害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健康養殖示范區、出口基地等,并在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出口產品原料生產場等基地上,建立生產日志、標簽、科學用藥、環境監測和出口水產品加工廠的原料監控等“五項制度”。為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過程中的規范、科學用藥,啟動實施了“水產養殖用藥科普下鄉宣傳活動”,并組織開展了“水產苗種專項執法宣傳周”和“水產養殖業專項執法宣傳月”活動,增強水產養殖企業及漁民的質量安全意識和法律觀念,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自覺抵制使用禁用藥物。
在此基礎上,按照產地認定、產品認證與基地環境及產品質量例行監測相結合、數據信息管理與標志管理相結合的要求,實施基地準出制度。同時,組織了對無公害生產基地、出口原料供貨基地以及其他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和大中城市主要農貿市場上的樣品的抽檢,并按照《江蘇省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制度》要求及時發布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加大輿論監督力度。
市場準入———加強質量檢測實施聯手監管
首先,加強水產品入市檢測。江蘇初步建成了以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龍頭、市級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骨干、縣級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為基礎、市場(企業、基地)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為補充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嚴把檢測關。今年,還將著力監督指導水產品批發市場建立檢測制度,及時向漁業主管部門報告質量安全信息,強化日常監測與專項檢測工作結合力度。
其次,對進入市場的水產品,通過實施項目帶動、示范引導,促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與各大中城市的水產品批發市場有效對接,實行獲證產品免檢、不定期抽查、違規重罰的質量安全協議準入機制。同時,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與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建立了水產品質量安全聯手監管機制,發揮雙方在出口水產品質量管理、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共同做好出口生產基地注冊登記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