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0年前這里曾是一片鹽堿地,蘆葦叢生,而如今利用水井抽出海水,養殖適合海水溫度和環境的深海魚﹔養過魚的肥水經過暴曬和生物處理,再用來養蝦﹔養過蝦的水流到淡水池,進行生物育餌后,用于觀光、旅游和垂釣﹔水經過養魚后,再流回去用于養蝦。這一片成了集養殖、種植、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農場,這是山東省膠州市徐寶榮探索出來的一整套循環養殖模式。
徐寶榮是青島寶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在青島地區水產養殖行業里幾乎無人不知。他探索出的這樣一整套循環養殖模式,不僅防止了海水倒灌、改良了土壤,而且節約了50%的水、電等能源。
農場位于膠州市營海鎮,1998年徐寶榮請省地質隊在農場的東南方向探測了50多處富含海水的區域,打了12口井,用電機以每小時200噸的速度不停地抽水,海水用于養殖,同時通過集中抽水,海水向下滲透,不再往上走,使土壤得以改良,目前農場已開辟出良田3000多畝。
與種植場相連的是一排排養殖大棚,養魚大棚、蝦池排列井然有序,在這里一年中三季有蝦,四季養魚,年產鮮魚蝦7萬多噸。經過消毒池,才能進入大棚,在這里有三文魚、大菱?等,據介紹,這里的水是流動的,養出的魚口味跟深海魚差不多,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喜歡。"看,這是大菱?魚,市場價達到每公斤50多元。"徐寶榮高興地告訴記者。
在大棚東側有4個大水池。從魚池流出的水富含有益藻類、高蛋白等物質,非常適合養蝦,但蝦類適合高溫水生存,因此需先在暴曬池里晾上一段時間。這些水再流進蝦池養蝦。
在最后一站,是一個水面面積達200畝的池塘。蝦池里的水是肥水,通過養魚采用生物技術處理不會出現污染,水經過生物自然凈化后一部分回到蝦池,一部分重新成為地下水,這樣就實現了廢水零排放。
徐寶榮的這套循環模式在國內是首家。年已古稀的中科院院士趙法箴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種模式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問題、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200畝的池塘水面很大,這為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下一步徐寶榮準備把這兒開辟為休閑娛樂場。目前三層樓的水上酒店已經開業, "我們計劃建造1艘15米長4米寬的大船,2艘小船,設立沖浪設施,將這里變成觀光休閑娛樂垂釣的好去處。"徐寶榮向我們描述著農場的未來。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一定要考慮到今后子孫的發展",這是徐寶榮常掛在嘴邊的話。正是在這種心態指導下,他走上了這條生態漁業的可持續循環發展之路。(人民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