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湖南省依托8個漁業環境監測站,連續多年對洞庭湖漁業資源實行監測。對比近幾年來的監測結果,明顯反映出魚類種群的退化,洞庭湖的洄游性、半洄游性魚類資源銳減,呈現出低值化、低齡化、小型化趨勢。這是記者日前從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出臺的洞庭湖區漁業資源監測結果了解到的情況。
“四大家魚”等半洄游性魚類在捕撈量中所占比例從30%降至10%,定居性小型野雜魚類升至80%左右,反映出洞庭湖漁業資源的經濟價值下降。許多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白鰭豚、胭脂魚、鰻魚等重要保護物種已難覓蹤跡,反映出水體生物多樣性下降。此外,主要經濟魚類趨于低齡化、小型化,當年幼魚已成為主要捕撈對象,魚類補充群體受到破壞,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遭受嚴重威脅。
專家分析,湖區魚類種群變化,一方面是因為過量捕撈,泥沙淤積等因素的影響,也有水域污染、工程建設等人為侵害的因素,使這些珍貴的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洞庭湖中“四大家魚”等洄游性魚類資源的補充依賴于長江與湘、資、沅、澧四水,這些河流修建河壩,卻忽視了配套魚類洄游通道。沿湖城鎮密集,企業年廢水排放量大,加上對蘆葦、楊樹殺蟲遺留的藥物污染,定居性魚類產卵場已被損毀。
漁業專家呼吁,有關各方面要共同努力,為湖區魚類創造良好生態環境。湖區工程建筑要搞好環境評估,建設魚道;嚴禁沿湖城鎮和企業超標準排污。沿湖各地要在漁業部門指導下,搞好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維護水域生態平衡,確保洞庭湖魚類種群生生不息。(光明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