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資訊:“魔鬼的六月”,是日本鰻業界流傳的一句行話,意思是每年鰻魚節前的六月份總會發生一系列不詳的事件,對鰻魚市場特別是進口鰻魚產生強烈的沖擊。六月份前后,業界人士總是提心吊膽,擔心大禍降臨,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2006年——5月份,中國對日本出口活鰻1350噸、烤鰻5794噸,通關檢查全部合格。5月29日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6月份中國鰻魚被檢出7起違規事件,7月被檢出17起,8月份后我國鰻魚對日本出口量和價格大幅度下降。
2007年——6月份,美國FDA宣布暫扣中國產的對蝦、巴沙魚、鰻魚、叉尾鮰等5種水產品,直至進口商可以證明這些產品是安全的。日本媒體趁機大肆炒作,把消費者引入誤區,鰻魚首當其沖,“中國鰻魚=危險食品”的謬論廣為流傳,導致2008鰻年度日本進口中國烤鰻的數量下降了2/3,中國烤鰻的價格只相當于同等規格、同等品質的日本烤鰻的40%。
2008年——6月份,部分消費者逐漸認識到中國烤鰻價廉物美,中國烤鰻在日本超市和量販店的銷售升溫。在這關鍵時刻,農林水產省公布了冒牌產地鰻魚事件,媒體連日大肆炒作,宣傳從冒牌烤鰻中檢出了抗菌素。此后,厚生省公布從進口活鰻中檢出孔雀石綠。《朝日新聞》則宣稱中國烤鰻廠從黑養殖場收購活鰻原料。導致消費者再度對中國鰻魚敬而遠之。
中國食品是危險的食品嗎? 中國鰻魚和日本鰻魚有什么區別?“事實勝于雄辯”,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中國食品是危險的食品嗎?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對進口食品的通關檢查結果:2006年日本進口食品185.9萬批,檢查19.9萬批,違 反《食品衛生法》的1530批,占0.1%,其中進口中國食品的合格率是99.4%,而進口美國食品的合格率是99%,就是說美國食品并不比中國食品安全。
美國公布了2006年7月-2007年6月FDA對進口食品檢查的結果,違反的批數印度最多,墨西哥第二,中國第三。但是,按照占進口總額的違反比例,第一位是多米尼加,第二位是印度,第三位是丹麥,第四位是日本,中國是第六位,事實說明, 日本食品并不比中國食品安全。
中國對鰻魚安全嚴格把關!中國參照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對出口鰻魚設定了極其嚴格的檢驗標準,如孔雀石綠殘留基準是2ppb, AOZ是1ppb ,甲硝唑只有0.1ppb, 而毒性最強的毒藥——氰化鉀的致死量是40ppb。
ppb是標準值的單位,即10億分之一,10億分之一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10000噸的鰻魚中只要含有1克甲硝唑就不合格,日本全國的鰻魚產量是兩萬噸左右,如果含有2克左右的甲硝唑就全部不合格了。日本學者芳川充先生認為,按照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規定的AOZ殘留標準,每天吃1公斤烤鰻魚連續食用30 年,也不會損害健康。
中國養殖的鰻魚從養殖—出口經過6-7次檢查,從2007年9月至今年8月我國出口到日本的一萬多噸烤鰻全部順利通過日本極其苛刻的命令檢查,批批合格。而日本養殖鰻魚每年只需抽查1次。日本“全鰻連”的松延的副會長認為,中國鰻魚和日本鰻魚品質都是一樣的。
日本的鰻魚可以自給嗎?日本每年消費鰻魚7-12萬噸,受自然條件限制,本國只能生產兩萬噸左右,2007年日本消費鰻魚102996噸,其中日本國產22643噸,僅占22%;進口中國鰻魚63885噸,占62%;臺灣16469噸,占16%。
2001年,日本進口中國烤鰻62957噸,2003年下降到40299噸,2007年是33412噸。2008年1-7月只有11435噸,相當于2007年同期30379 噸的 1/3左右。2009年,歐洲鰻被納入華盛頓公約的保護范圍,中國出口的烤鰻將進一步減少。
如果沒有進口鰻魚,日本的鰻魚消費量將下降4/5,價格暴漲,成為普通百姓買不起的高檔食品,鰻魚逐漸離開普羅大眾的餐桌,鰻魚文化將難以為繼!
日本的食品浪費驚人!在發展中國家因缺乏食物而餓死人的同時,食品自給率只有39% 的日本,卻因大量浪費食品而受世人的注目。據農水省和環境省調查,家庭的垃圾約40%是食物殘渣,其中約6%是還沒有食用的食品,3%用于飼料,其余均被掩埋或燒毀。每年浪費的食品達到600萬噸,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日本高價從國外購買的鰻魚經嚴格的進口監測,一旦超標就銷毀或退貨(最近日本銷毀了含有微量殘留的中國烤鰻)。必須指出:日本規定的藥物殘留基準遠遠低于損害健康的水平,即使是超過標準,對人體健康也是沒有影響的,如果日本以提高進口門檻來排擠進口食品,食品價格將越來越高,受害的是日本消費者。
最近,日本超市和量販店逐漸認識到進口鰻魚的重要性,恢復銷售中國烤鰻,業界人士呼吁, 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在四季度到日本宣傳促銷為中國鰻魚正名!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