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青島海域試種“海底藻林”首批10株墨西哥巨藻種苗順利投放
本報訊10株產自墨西哥、單株藻體能長到100米的巨藻種苗,近日被我市科研人員順利投放到嶗山區(qū)附近的栲栳島海區(qū)。待試種成功后,它們還將被移至大公島海域,用于建立一個面積約5000畝的人工魚
礁群。
由中科院海洋所王廣策研究員等與海洋漁業(yè)部門共同組織的“海底藻林”項目,是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學家、中科院海洋所原所長曾呈奎院士生前一直倡導的“海洋水產農牧化”理論的延續(xù)。王廣策研究員告訴記者,在近海投放人工礁體,再種上巨藻,就能吸引各種魚類前來“建巢”。巨藻除了能為魚類提供“窩巢”,還具有“生態(tài)森林”的作用,因為其表面會附著大量的海洋生物,每到繁殖季節(jié)這些生物可以排出相當于體重10%的卵,而這些卵又是浮游幼體、稚魚最好的高蛋白餌料。一個人工建成的魚礁群,堪稱一個小小的“海洋生態(tài)圈”。有人粗略計算,每立方米的人工魚礁約可增產10公斤海水魚。
首次在我市試種的巨藻,原產于中北美海域,生長速度極快,高峰期每天能長半米,因而特別適合作為人工魚礁的“配套藻林”來改善近海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巨藻又屬褐藻類植物,是化工、能源、醫(yī)藥等的重要原料,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人工魚礁群和“海底藻林”建成后,不僅能夠極大改善近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將會成為集旅游觀光、漁業(yè)、海洋科普及海洋生態(tài)資源保護于一體的海洋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青島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