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9月17日,廣西北海一漁民從潿洲島海面發現一死鯨,雇傭一運輸船拖回北海外沙水產批發市場碼頭。但由于人為原因,錯失最佳處置時機,原本可以制作成兩副標本的鯨體,已無法制成稀少皮標本,只能制作成一副骨骼標本。
據了解,9月17日,北海一漁民在潿洲島海面作業時發現一死鯨,即雇傭運輸船拖回北海外沙水產批發市場碼頭欲意出售。因該死鯨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珍稀海洋動物,禁捕獵、運輸和販賣。該市水產部門獲悉及時進行了制止。此時該市一家名為北海“海底世界”的民營企業負責人聞訊后到現場查看,發現這頭死鯨除尾部因拴纜繩拖拽輕微破損外,其余部位均完好無損,估計此鯨死亡未超過48小時,可制作成一副鯨皮標本和一副骨骼標本。
同時獲得知此消息的上海某科研單位也立即派出工作人員乘機從上海飛抵北海欲取得巨鯨的處置權,為此,兩家單位為爭奪巨鯨的處置權,而奔走于該市各部門間,該鯨魚尸體也因此被拖到紅帆街海堤前的海面上暫放。
隨后,北海“海底世界”為奪得該死鯨處置權,在奔波于政府各級部門間的同時,通過關系聯系該市部分媒體于當晚在海堤上召開了所謂的“新聞發布會”,欲利用輿論的力量參與爭奪處置權。
通過北海“海底世界”的一番“努力”,當晚8時許在該市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北海“海底世界”終于獲準由其處置收藏此鯨權。“海底世界”補償了拖回巨鯨的漁民一筆柴油費和辛苦費后,于當晚將巨鯨又拖到其“海底世界”后面的海岸邊。此時,死鯨已經在烈日下曝曬了一整天,開始腐爛發臭,表皮嚴重破損,顏色嚴重變色,經技術人員查看,已失去了制作鯨皮標本的價值,只能制作骨骼標本了。
9月18日上午,海水退潮,死鯨完全裸露在岸邊的沙灘上,看起來已經比17日在海水中看到的死鯨要大很多,由于高度變質,死鯨發出濃烈的腐臭味。這兩天來,聞訊前去北岸海濱觀看鯨魚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是絡繹不絕,雖然氣味難聞,大家寧愿捂著鼻子,也都想近距離觀看這難得一見的大魚。
據悉,鳀鯨又名擬大須鯨,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鯨目,鳁鯨科,主要分布于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我國東海、南海亦有鯨活動并捕獲過鳀鯨。此鯨為雌性鯷鯨,屬須鯨的一種。鯷鯨身長8.7米,胸圍4.8米,尾寬2.5米,胸鰭長90公分、寬23公分,口內須板長1.3米,估算出的重量約為8噸。據發現死鯨漁民介紹,當時是在水深25米的海里發現該死鯨魚的,當時發現它口里吞下一個蟹籠卡在喉嚨里,估計是誤食漁民放的蟹籠被卡死的。
專家介紹稱,死鯨制作皮標本的要求相當高,要鯨魚死亡時間不超過48小時,保持一定的新鮮度,魚皮要保存完好,不變質、腐敗、變色等,所以很難遇到適合制作皮標本的死鯨,因此,鯨魚的皮標本十分稀少珍貴,目前中國僅有四副須鯨標本(指皮標本)。
據了解,已取得巨鯨處置權的“海底世界”為了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在沙灘上挖個深坑,把鯷鯨深埋10個月,待其自然肉體腐爛后,再挖出骨骼,來制作一副骨骼標本。目前北海“海底世界”海獸館中陳列的一副14米長的巨鯨骨骼標本,就是于1997年按此方法制成的。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