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建省秀嶼區現如今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淺海浮筏網箱養鮑生產基地。至目前,該區鮑魚養殖規模達到1.88萬個網箱,今年1-8月份,全區鮑魚產量達1050噸,增長62%。那么,本無多少鮑魚的秀嶼區是怎樣“養大”鮑 魚的?
鮑魚成為南日的品牌
南日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擁有18個列島,海域面積寬廣且海深。1997年10月份,首批5萬粒皺紋盤鮑從大連通過空運、陸運、水運來到南日鎮海域開始安家落戶。鎮上萬峰村的魏珍寶等幾個年輕人,在萬峰荒島鳥嶼東南方向選了址,展開鮑魚巖礁底播式試養工作,并建成規模5000平方米的養殖示范基地,這也是南日最早的鮑魚養殖基地。經過多年來艱苦曲折的養殖,如今,南日全鎮17個村都養殖鮑魚,養殖人員多達一萬來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5,鮑魚養殖數量已達到1萬多箱8000萬粒,養殖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養殖范圍已由過去單一的荒島鳥嶼養殖基地擴大到浮嶼、東頭嶼、西羅盤、沃仔里、線嶼荒島等六大養殖基地。養殖模式也由單一的網箱養殖發展到網箱養殖、陸上工廠化養殖的多樣化模式。全鎮鮑魚數量占秀嶼區鮑魚養殖規模的3/4,產量達360噸,年產值達3.7億
元。因南日鮑魚所生長的水質清新、氣候適宜,且貝殼上生有藤殼,味道鮮美,與天生鮑魚相差無幾,南日鮑魚還因以新鮮海帶、紫菜作為餌料,接近天生的綠色食品而聞名遐邇。如今,“南日鮑”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科技為養殖插上硬翅膀
剛開始養殖時,這些“外來鮑”在莆田有些“水土不服”,給養殖戶帶來不少的困惑。一些科技人員經過認真的研究,創造性地進行“皺紋盤鮑淺海筏式吊掛養殖”,并改投餌料為莆田沿海出產的新鮮海帶、紫菜、龍須菜等,這些養殖技術、模式、方法還是全國同行中的首創。南日鎮采取這些方式并經過一個周期的精心養殖后,投下的2批27萬粒的鮑魚苗種,第一批成活率達到78%,第二批成活率高93%,這為秀嶼鮑魚的成功養殖并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使養殖戶們看到了希望,充滿了信心。
鮑魚,被稱作海洋生物中的“軟黃金”,既耐不了高溫又抵擋不了低寒,生長適溫在8攝氏度至28攝氏度,高溫低寒都會造成其傷亡。而莆田的夏天,海水同樣是“熱浪滾滾”,給鮑魚養殖戶又帶來不少的困惑。特別是東南沿海臺風多,一場臺風都會給鮑魚造成毀滅的打擊。在中科院的幫助下,從2003年4月起,我市與山東威海、遼寧大連等地水產企業達成協議,進行鮑魚養殖南北對調。每年5月至10月,莆田的鮑魚運往威海、大連進行5個來月的度夏,也避免了臺風的襲擊;11月至次年的5月,威海、大連的鮑魚到莆田海域進行5個多月的越冬,建立起南北兩地水產養殖優勢互補的形式,F在這種養殖模式已成為每年的莆田鮑魚養殖的“必修課”,并極大地帶動了莆田鮑魚業養殖的快速發展。
育苗加工跨上工廠化
過去,秀嶼的鮑魚苗多來自大連、威海等地,從外地來的鮑魚苗不僅容易產生“水土不服”現象,而且開支也大。為此,秀嶼區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育苗基地。南日鎮于1998年在島上西邊建立起鮑魚育苗試驗場,對鮑魚苗種進行改良,培養自己的養殖品種——“南日鮑”,如今全鎮擁有11家鮑魚育苗場,育苗面積也由最初的2500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26000平方米。其中由魏清華創辦的莆田市源鑫種苗有限公司,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年育苗數達2000萬多粒。如今,秀嶼區不僅將成品鮮鮑魚銷往日本、美國和國內的北京、大連等地,其鮑魚苗種反過來成為威海、大連的搶手貨。
據統計,到2004年底,秀嶼區鮑魚投苗量超過1.2億粒,位居全省首位,現在該區鮑魚的養殖量已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位于南日島對面的埭頭鎮石城村,近兩年鮑魚養殖業異軍突起,成了該村經濟增長的又一亮點,目前全村鮑魚養殖面積800多畝。在石城村領導的多方努力下,原已在石城海域上投資近億元資金,養殖鮑魚數量達到5000多萬粒的新加坡誼來集團,今年6月再次投資興建鮑魚制品有限公司,第一期投資138萬美元,購進目前國際先進的鮑魚罐頭加工生產線。鮑魚加工企業的創辦,對緩解鮑魚市場銷售壓力,促進養殖戶增加投資,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產品成本效益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做大做強產業還需努力
秀嶼區鮑魚行業發展雖喜人,但是養殖戶們還存在一些小農意識,如創商標品牌意識還不夠。石城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仙鈺說,他們生產的鮑魚,在市場上銷路較好,每公斤賣價達340來元,盡管如此,還是沒有賣出好價錢,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沒有創名牌意識,產品的品牌沒打出去。為此,秀嶼區工商部門正引導廣大養殖戶走集約化的道路,從創品牌、創名牌上下功夫,引導他們走正規化的道路,向品牌拳頭產品方向發展。
作為秀嶼區鮑魚的重點生產基地的南日鎮,雖然養殖技術不斷成熟,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南日鮑”要成為規模產業,目前還受到電價高、臺風多、風浪大等許多不利條件的制約,尤其是銷路還不是很寬廣。眼下,秀嶼區海洋與漁業局正在建立秀嶼區鮑魚協會,在漁民與市場之間搭建橋梁,并在大中城市健全銷售網絡,注冊“南日鮑”品牌等方面下大功夫。南日鎮政府也在為農戶爭取資金貸款,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國內外資金用于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大力推行公司加基地的產業一體化經營模式,加大對鮑魚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南日鎮還充分利用與臺灣僅一水之隔,靠近日本、韓國等優勢,將鮑魚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創匯優勢。
不管養殖鮑魚的道路如何曲折,但秀嶼區鮑魚養殖已形成了一條集苗種當地培育、小鮑本港養殖、中鮑北上度夏、大鮑南下越冬、產品加工出國的產、供、銷為一體化的產業鏈。
相關鏈接 <<<
“南日鮑”
鮑,我國人民自古以來稱它為“鮑魚”,是名貴海產軟體動物,八珍品之一,是貝不是魚,常讓不少人誤認為是魚。而“南日鮑”是鮑魚中的一種,俗稱“牛眼睛”,鮑肉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為東西方筵席上的海珍上品,鮑肉有利腸、滋陰、壯腎之療效,鮑殼又稱“石決明”,有明目、降血壓之功能!澳先挣U”是南日海域特產,采用南日島自己培育的苗種,因其生長水質清新、氣候適宜,味道鮮美獨特,附有獨特藤壺,以南日出產的新鮮海帶、紫菜作為餌料,接近天生的綠色食品而飲譽天下,一枝獨秀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目前,秀嶼區南日鎮在鳥嶼、浮嶼、東頭嶼、沃仔里、西羅盤、線嶼建立六大網箱養鮑基地,采用“鮑魚淺海浮筏式網箱吊掛養”模式,已投放“南日鮑”8000多萬粒,養殖規模一萬多箱網箱,養殖水面80萬平方米;已建立11個鮑魚育苗場,育苗水面26000平方米,年繁育鮑魚苗6000多萬粒,降低了海島養殖成本及外來病害侵入風險,提高了成活率;養殖模式由單一的網箱養殖發展到網箱養殖、陸上工廠化養鮑的多樣化模式。養殖技術、規模走在全國前列,并且注冊了“南日鮑”商標。
“南日鮑”養殖經驗吸引了全國各地養殖同行前來考察取經。迎來了全國水產高校水產專業教授、研究生、大學生,把“南日鮑”發展奇跡作為“活教材”進行教授、研究、實習對象;也登上了中央農業干部培訓課堂……。(湄洲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