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為期兩天的2005年亞細亞國際友好海釣賽于10月10日圓滿落下了帷幕。日前,大會組委會在朱家尖召開沿海城市游釣產業發展研討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垂釣愛好者代表共2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與會者就如何發展海上游釣產業開展探討,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新建議、新思路。
海釣,海洋旅游的精品品牌
“舟山,是一個具有廣闊、優越水域與海釣資源的城市;舟山,位于全國最發達的長三角發展區域;舟山,立志打造‘海天佛國,漁都港城’。我們要進一步擴大舟山的對外影響,豐富舟山海洋旅游內涵,創建‘舟山群島,海釣天堂’品牌,努力把舟山打造成富有盛名的海釣基地,”
昨天下午,研討會一開始,舟山市旅游局局長薛劍平就以充滿激情的主持詞傾倒了與會代表。
舟山擁有發展海釣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海域規劃的釣點達40余處之多,可釣品種20余種。海釣資源優勢吸引了眾多的市內外海釣愛好者。2004年,僅朱家尖、東極兩鎮的海釣游客就達4萬人次,增幅超過25%。
薛劍平說,我們要理清舟山海釣發展的思路,加大宣傳,擴大影響。舟山要打造旅游大市,突出海釣,以后要多辦有影響的世界性的大賽。
新視野,海釣是風靡的休閑漁業
“海釣產業究竟是一種什么新概念?是定位漁業還是定位旅游業?我們認為,海釣產業,就是風靡世界的休閑漁業,即集漁業、休閑游釣、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是第一產業與第三業的有機結合。”
與會專家、學者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海釣產業新概念。
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把漁港周圍的海濱城市改造成游釣場。到90年代,日本游釣人口已達3729萬,占全國總人口30%。僅從事游釣導游業者就有2萬4千人,其中90%是從漁業人中轉過去的。
美國的海洋游釣人口已有8000萬,美國現有游釣船艇1500萬艘,由游釣拉動起來旅館、餐飲、釣魚、娛樂服務業十分興旺。1988年,美國漁業總產值24億,而游釣產業收入卻達300億,相當于中國漁業1999年產總產值。
我國臺灣省漁業資源由于衰退而陷入船多魚少的困境,被戲稱為“黃昏產業”,早在90年代初就開始實施減船政策,把捕魚業轉型到休閑漁業,發展海陸休閑中心,從事海上觀光釣艇碼頭、海鮮廣場、海釣俱樂部。取代“黃昏產業的是朝霞產業——休閑漁業。
“一根釣竿救活一個漁場”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新興游釣產業的廣闊前景。目前,舟山休閑漁業項目已逐步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有利用一定規模的海水網箱養殖、圍塘養殖基地及淡水養殖池塘,放養名貴海淡水魚類,配備一定的設施,開展以垂釣為主,集娛樂、餐飲為一體的休閑養殖垂釣型;有利用島礁、港灣淺海的海洋與自然生態資源,組織游客參加集海上垂釣與海島觀光旅游相結合,島礁磯釣、潮間帶采集等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涉漁運動觀光型;有利用漁區的漁船、漁具設備和專業漁民的技能,讓游客直接參與張網、流網、拖蝦、籠捕、海釣等形式的近海傳統捕撈作業,當一天真正漁民的漁區生產體驗型;有集海上各種類型的休閑漁業和岸上休閑度假觀光旅游于一體,配套設備齊全、活動種類多樣的旅游綜合配套型。
保護海釣資源,刻不容緩
保護海釣資源的話題似乎是老生常談了,同樣,在本次研討會上,這個問題依然是專家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隨著市內外海釣者的大量增加,無序的海釣使舟山部分近海漁業資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些海釣者不顧及各種魚類的排卵期,不顧及“釣大放小”的環保理念通吃通殺;部分漁民在海面及巖礁周圍違法電魚、炸魚,進行滅絕性捕殺;一些漁區過度使用“水鬼”采集海底貝藻類,使大量海洋原生態遭到破壞,魚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鏈面臨威脅。
韓國西歸浦釣魚聯合會會長,李世皖說到,原來的西歸浦也是韓國的海釣天堂,現在盛景不復,即使每年政府和海釣愛好自發的放流魚苗,魚類資源也不能培育起來了。前車之鑒。舟山要有長遠的計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海釣資源保護區已刻不容緩。北京海釣俱樂部的釣員王立皓一語驚醒了與會者:“目前舟山海洋資源是很豐富,但不能驕傲。”如果沒有了海釣資源,何來海釣產業,何來海洋旅游新品牌……
交通,束縛舟山海釣的發展
“來舟山海釣,其他都好,就是時間太費了,”韓國西歸浦釣魚聯合會會長李世皖說:“從釜山到上海很快,可從上海到舟山卻到不了了,坐車要4個小時,太累;坐飛機,航班又湊不好,要等大半天,浪費時間,這些必然影響了釣者來舟山海釣的興致。”
舟山市旅游局處長汪如亨也說到:“本來參加完這次比賽的日本選手還可在舟山多呆些時候,可昨天舟山飛往上海的航班取消了,他們不得不前天晚上連夜到上海去。舟山交通不發達,從某種程度上大大制約了海釣的發展。
雖然交通是個客觀問題,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上海海釣名人王雷提出,上海的海釣發展起步晚了,但后勁很足。他希望能和舟山的大洋海釣俱樂部強強結合,為來舟山的海釣者做好在上海的接待工作,讓他們在上海也可以休息觀光。舟山在海釣比賽的時間設置上也可以再寬裕一點,比賽結束后,舟山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資源,安排釣手在本地觀光,這樣就可以避免釣者為了趕時間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
海釣,相關法律法規空白
2003年12月18日,我市第一家海上游釣企業——浙江大洋海釣俱樂部有限公司在市工商局登記注冊,大洋俱樂部董事長葛冬萌對舟山海釣事業充滿了信心。如今俱樂部發展3年了,不僅分文沒賺,還虧了200多萬,昨天葛冬孟在研討會上說出了自己的3點困惑。
1、現行的休閑漁業法律法規和海釣具體操作抵觸很大。市海事局規定,游釣船離岸不超過5海里,6級風以上不出海,船上人員要保持1人1米的距離。葛冬萌解釋說,海釣的場地都是選擇清澈的海域,舟山附近海域都是黃濁的海水,根本沒有鯛類,海事局規定5海里,什么地方也不能去了,后經過我們的爭取,終于放寬到東極海域。至于6級風以上不出海,舟山不刮6級風以上(包括6級風)只有28天,那是不是除了這28天,俱樂部常年都不能經營?大洋海釣俱樂部有2條游釣艇,其中“大洋海釣1號”長16米,規定說船上人員要保持1人1米的距離。其實“大洋海釣1號”載30個人是綽綽有余的。
2、海釣資源與漁民流網作業的沖突。俱樂部安排釣手海釣的地點往往也是附近島嶼漁民流網作業的地點。有些漁民故意在海釣的附近拋網,海底采貝,使釣手沒法釣到魚,而這些漁民的作業又無法強行禁止。
3、無證非法作業的小漁船價格低廉,而俱樂部正規的游釣船租金貴,而一些海釣者圖價錢便宜還是不顧風險選擇小漁船。這些小漁船來去自如,執法部門也難以堵截他們,無法做出懲罰,他們的存在直接影響了俱樂部的經營。
葛冬萌呼吁盡快完善和規范海釣的相關法律法規。而目前舟山有關海釣船的船員培訓、發證、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仍屬空白,“人都出不去,發展海釣產業根本無從談起”。
與會專家指出,海釣產業與多個行業牽連,行業間要彼此配合。政府要搭臺,提供政策扶持,提供便利。對此,參加座談會的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海事局的相關領導負責人當即表了態,盡快完善海釣的相關法律法規,為發展海釣產業鋪路搭橋。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