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農村報資訊:珠海斗門有水產養殖面積17-18萬畝,其中海鱸養殖面積在1萬畝以上,主要集中在白蕉和蓮洲等鎮。去年,受供求關系等影響,海鱸塘頭價一直維持在較高的價位,加上養蝦業不景氣,導致今年許多農戶由養蝦改養海鱸、黃花魚或金鯧魚等經濟魚類,海水魚養殖面積增加了約20%-30%。
為了搶出頭批魚,賣個好價錢,在白蕉鎮東圍村一帶,不少海鱸養殖戶借鑒冬棚蝦模式,搭冬棚養殖海鱸,保證了能夠比正常時間提早1個多月出魚。但對比發現,養殖效果反而更差,每包飼料少養出2-3斤商品魚。對此,筆者發現養殖過程中有些誤區值得探討。
誤區一:養殖海鱸需要搭棚過冬。雖然冬棚蝦養殖模式很成功,但是盲目用于海鱸養殖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尤其是今年氣候條件異常,雨水天氣較多,導致搭棚養殖出現了很多不確定因素。養殖密度大,棚內空氣流通不暢,含氧量低,即便經常使用增氧機仍達不到增氧的作用,因此魚塘水體含氧量遠遠達不到海鱸正常生長的需求。由于長時間處于亞缺氧狀態,大大影響了對飼料的消化利用率,導致飼料系數較高。同時,由于飼料消化不徹底,使得水質惡化,魚易發病,成活率低。
據調查,冬棚海鱸在養殖過程中長期伴隨著游塘和死魚的現象發生。海鱸耐低溫的能力較強,在珠海地區大多數時候均能安全過冬,因此露天過冬似乎更適合斗門的養殖情況。
誤區二:提前出魚博魚價。海鱸放苗一般在前一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1月份左右,養殖10個月后開始出魚,時間集中在第二年9月底到11月。今年由于春節前后持續兩個月的寒潮和五、六月的陰雨天氣影響,提前出魚的養殖戶養殖效果普遍較差,每包飼料比去年少養出2-3斤商品魚。
同時,今年氣候不穩定,水溫比往年平均水平低1-2℃,不利于海鱸生長。接近出魚時間,不少養殖戶存在恐慌心理,擔心魚價格走低而搶在8月中下旬出魚,比正常出魚提早一個多月。而此時正是海鱸快速生長期,吃料旺盛,相對利用率高,背部長肉快。
誤區三:誤認為“投料越多,出魚越多”,故超量投喂。去年養殖戶使用某品牌海水魚料,每包飼料養出28-30斤魚,按照當時的海鱸價格相當于每投到塘里一包飼料多賺100多元錢,使得今年很多養殖戶在未能摸清魚存塘量的情況下,投料過量,造成飼料浪費。出魚的時候因為養殖效果不理想,而誤認為是飼料品質下降,所以合理投喂十分重要。
誤區四:養殖前期過分依賴冰鮮魚。珠三角養殖戶在養殖早期有用冰鮮魚拌喂飼料的習慣,并將其折算為飼料包數(冰鮮魚價錢/每包飼料的價格)一起計算飼料系數,這種計算方法顯然缺乏可比性。在調查中,有的養殖戶養10多畝水面投喂冰鮮魚高達2.3萬元,不但養殖成本升高,而且導致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等超標,水質污染嚴重,嚴重影響海鱸幼魚階段的成活率。
誤區五:養殖過程中過度依賴藥物,不注重養水。海鱸對水質的要求雖然比蝦低,但好的水質對其生長也是至關重要。養殖過程中適時換水,定期投放一些調水類物質和微生物制劑等可以改善魚體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這樣做雖然增加了養殖成本,但是良好的養殖效果足以彌補這部分投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