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準備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申請
隨著“神六”的勝利歸來,太空育種也成為廈門市民熱議的話題。記者日前從福建省水產研究所了解到,在今年成功進行水產太空育種后,今后幾年將繼續進行太空實驗,并準備向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爭取在未來幾年內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中搭載廈門水產種苗。
記者了解到,今年搭載衛星上天的培育容器非常狹小,搭載的水產數量很少。據透露,我國預計在明年發射一顆專用育種衛星,廈門水產有望在其中占據一個“艙中艙”,體積比今年的大500倍,這意味著實驗的規模也可以擴大500倍,甚至可以把一個小種群都送上太空。國家載人航天的“神七”、“神八”計劃,省水產研究所也準備提出搭載申請,希望廈門水產能和宇航員一起飛向太空。
省水產研究所郭明忠副研究員還透露,預計明年進行的太空實驗中,除了培育可食用的經濟物種,還將開始大力培育各種觀賞魚。
郭明忠說,廈門市已開始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又提出要建設觀賞魚基地。觀賞魚講究的是“新、奇、特”,又不必考慮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拿來做太空育種,充分利用太空高變異率的特點是十分適合的。按太空育苗變異率12%計算,一萬條魚苗上空,回來后就有100多條能發生變異,這種變異一旦穩定下來,一個新品種就誕生了。
今年,省水產研究所在第22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實驗衛星上已搭載了廈門特有的觀賞魚品種,初步取得了航天搭載科研數據,明年,觀賞魚的太空育種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鏈接
我國首次水產太空育種獲成功
廈門“太空寶貝”出現有益變異
今年9月,由福建省水產研究所主持進行的我國首次水產太空育種航天衛星搭載試驗獲得成功。采自廈門的水產種苗在太空中培育70天后,目前正在廈門、漳州的三個實驗場中培養觀察。
由于此次的培育艙很小,這些歸來的水產種苗都可謂價值連城的“太空寶貝”。省水產研究所的郭明忠告訴記者,在對實驗樣本的觀察中發現,有一種在廈門出產、可做經濟物種的水生動物,裝艙搭載時是2只,太空遨游后,落地開蓋計數7只。落地養殖后初步觀察表明,有個體變異特征產生:子代的個體大,平均生長期縮短。
郭明忠說,這種動物的生長周期比較短,因此觀測結果很快就能出來。由于此次“上天”的水產物種生命周期不一,像對蝦的生命周期有一年,因此觀察結果還需再等待一段時間。但是上述這一物種的變異說明,太空育種在農作物品種上所表現的優良變異特征,在水產動物品種上也能得到表現,這一初步結果對于水產太空育種科學具有深遠意義。
背景
17種國產“太空食品”獲批上市
我國的空間誘變育種自1987年發射的FSW-O返地衛星首次搭載植物種子,至2005年初,已成功進行了十多次植物種子的搭載試驗,涉及到主要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瓜果、花卉、牧草、菌種等13大類、50余個種類、500余個品種。
到目前為止,國內共有17個品種的“太空食品”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鑒定認可,可以大規模培育并上市消費。
但是,無論國際還是國內,水產太空育種一直難以取得突破,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水產太空育種對象的存活。水產生物離不開水、氧氣和餌料,要在一個密封的環境中實現生態循環是相當困難的。今年9月,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取得了國內首次水產太空育種試驗的成功,這也是廈門出產的物種首次升上太空。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