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回要幾遍?”
養殖場工人沈德法:“一般3遍。”
來回抓三遍后,塘里的甲魚基本都被捕撈上來了,即使有漏網的甲魚,第二天也會被抓到。
養殖場工人章美蘭:“過一天后,把水抽干,再來抓一遍,那時候就容易看了,有一點點孔就出來了。”
這是金蘭仙2004年投放的甲魚苗,通過模仿生態養殖的環境養出的生態甲魚。像這樣的魚塘金蘭仙有1253畝,每年有將近120萬只甲魚可以源源不斷地上市。幾乎每隔兩三天都要抓一次甲魚。
金蘭仙:“大的3斤多,小的一斤多。”
記者:“記者開算抓多少甲魚?”
金蘭仙:“2000多只。”
記者:“抓這批甲魚做什么用?”
金蘭仙:“一部分加工用,一部分送超市、飯店里。”
這批甲魚有一半當活物賣,另一半金蘭仙要送往加工廠當原料儲備著,2007年這些甲魚給金蘭仙帶來4300萬元的產值。她因此成為當地無人不知的甲魚大戶。而這些的財富積累不僅跟她養甲魚有關系,而最重要的是她把甲魚深加工做到浙江省內最大的規模。1998年,40歲的金蘭仙還是當地一家汽車修配廠的倉庫保管員,看到周圍的人都陸續經商賺錢了,金蘭仙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辭去工作向親戚朋友借了50萬元,在村里承包了60畝魚塘,開始養殖甲魚。
金蘭仙:“那時候養甲魚的人很多,只有我們老家臨安有一些。”
當時的野生甲魚已經越來越少了,市場里有不少溫室甲魚,價格都在80元一公斤,而生態甲魚的養殖剛剛興起,一公斤超市里可以賣到200多元。金蘭仙決定要養就養接近野生的生態甲魚。
金蘭仙:“溫室的一般是1年多,生態甲魚至少要3年。溫室的季節短,吃下去沒有生態甲魚好。”
金蘭仙一下子就進了60萬只甲魚苗投放在20個魚塘里養殖,給甲魚吃的都是純天然的食物。
養殖場工人章美蘭:“吃螺螄,冬瓜。這個外塘好像野生的一樣。”
2002年下半年,熬了整整三年時間,金蘭仙終于盼來抓甲魚的時刻,她把甲魚陸陸續續抓起來,送到杭州的農貿市場、超市去賣,因為質量跟野生的甲魚差不多,甲魚一上市就賣得很好。
記者:“那時候價格多高?”
金蘭仙:“五六十塊錢一斤。”
記者:“最高峰一天能賣多少?”
金蘭仙:“2000多只。”
60萬只甲魚在2002年底到2003年6月份陸續就賣光了,扣除成本費金蘭仙一下子就賺了40萬元,她對生態甲魚養殖的前景更加樂觀。于是并沒有著急把親戚朋友的外債償還,而是向銀行貸款了100多萬元用同樣的方式養了200畝面積的生態甲魚。2003年底,經一位朋友的介紹,金蘭仙認識了當時正在四處尋找農業項目想要投資的石元法,兩人一接觸,很快有了共同語言。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女同志比較細心,我也搞過一些項目,對這些比較熟悉,我們一拍即合。”
幾次接觸下來,石元法決定要入股金蘭仙的養殖場,金蘭仙管內部養殖,石元法負責外部銷售,兩人很快把養殖場搞得有聲有色。2004年7月的一天,石元法在超市聯系業務時碰到了一件尷尬的事情。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有個老太太跟我們講,他的孫子想吃甲魚,他也很想買給孫子吃,但是他不會殺。”
當時的超市,賣甲魚的配套服務還不是很完善。老太太很想買甲魚,但是因為不會殺只好失望地離去。這對石元法觸動很大,他很快想到:“會不會有很多的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不買甲魚呢,他回到廠里把情況跟金蘭仙一說,金蘭仙也覺這個問題必須重視。
金蘭仙:“喜歡吃甲魚的人多,殺甲魚的比較難點,女同志害怕。”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2004年9月份,金蘭仙和石元法專門聘請了6位大學生,針對老百姓吃甲魚的情況對300位杭州市民做一次深入地調查。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有問卷,電話形式的。一個月內作出個調查報告。”
于是這6個大學生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完成了這份問卷調查報告。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當時的調查有6、7項內容,比如你一年要吃幾次甲魚,你吃的甲魚的定價在多少?另外一個是你會殺甲魚嗎?大概有70%多回答基本上不會殺。”
調查的結果正是金蘭仙和石元法當初所擔心的那樣,70%多的人都不會殺甲魚。但是,在針對“加工好的甲魚有多少人會接受”的這一項調查中,結果卻讓他們非常激動。
金蘭仙的兒子蘭春春:“85%以上的人都會就接受。”
70%多的人不會殺甲魚和85%的人都接受加工好的甲魚。兩組數字讓金蘭仙和石元法看到真空包裝甲魚的市場有巨大的潛力。再加上當時的生態甲魚養殖不是什么新鮮產業,盡管金蘭仙養得早養得多,但是已經沒有明顯的優勢。這時,金蘭仙心想那不如做甲魚的深加工,從而尋找自己新的競爭力。于是,2004年12月,他們決定要搞甲魚的深加工。
金蘭仙:“后來在上湖村有個廢舊的小學,租來以后,我們裝修下,用來搞深加工。”
搞真空包裝,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單單殺甲魚,殺法就有無數種。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有的從前面殺,有的從后面殺,也有從蓋子上殺。”
就當金蘭仙和石元法為怎么殺甲魚發愁時,有人告訴他們說:“在杭州一個超市里有一個殺甲魚的高手,殺得又快又好。
金蘭仙:“她殺甲魚很快。”
記者:“那女孩子多快的速度?”
金蘭仙:“七十多秒。”
記者:“是不是你見過最快的?”
金蘭仙:“是的。”
70秒鐘殺一只甲魚,速度快,刀法好,偷偷地看過后,金蘭仙決定要高薪聘請她到自己的場里殺甲魚。
記者:“當時她在超市工資多少錢?”
金蘭仙:“1000多元。”
記者:“那你給她多少錢挖過來的?”
金蘭仙:“給他1500元,然后按比例提成,拿到3000多到4000。”
記者采訪時,這位殺甲魚的高手因為懷孕回江西待產記者無緣見到她。
在金蘭仙的高薪聘請下她就來場里殺起甲魚了,嘗試了數十種殺法后,最后統一了兩種殺法。
金蘭仙:“一種是真空包裝甲魚的殺法從這里進去,從嘴巴出來,往兩邊剪開,把油去掉。還有一種是往邊上剖開后,把背取下來。”
記者采訪時,金蘭仙的加工廠正停產準備搬遷,于是只能專門給我們安排了一次殺甲魚的過程。
甲魚殺好只是第一步,加工成什么口味的甲魚又是一道復雜的工序。
金蘭仙:“開始的時候我們通過了幾百次試驗后大家口味不一樣,有的淡,有點咸,那我們就按一般的來做。”
所謂眾口難調,金蘭仙把甲魚的口味調成不咸不淡的大眾口味。口味是調好了,但在保鮮問題上又犯了難。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國內的標準,真空包裝保質期6個月就可以上架。我們為了適應國際形勢,我們保質期達到一年以上。”
要想達到一年以上的保質期,用國內6個月保鮮的方法來殺菌根本不行,殺菌溫度不是高了就是低了。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高了就保持不了甲魚的營養,甲魚的原味。低了就到一定的時候會變質。”
于是,金蘭仙就從最低的100度到最高的140度之間,一度一度地做試驗,溫度低了,生產出來的甲魚放幾天就變質了,溫度高了,吃起來卻又怪怪的,幾個月下來浪費了將近2000只甲魚。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我們達不到要求就處理掉。能吃的就吃,不能吃的就扔掉,這個很嚴格,甲魚是高蛋白,但是你達不到就不能吃。”
盡管前后砸進去十幾萬元,金蘭仙始終沒有放棄,2005年11月,通過上百次試驗終于找到恰當的溫度點,做出來的甲魚口感好,同時保質期又能長達一年時間。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消費人群適合于白領階層,包括腦力勞動比較緊張的,又不能經常下館子,或者自己煮來吃的。”
金蘭仙把產品定位在沒有時間殺、煮甲魚的白領階層消費上。有了明確定位后,金蘭仙決定要用自己原來賣活甲魚的銷售途徑去試一試自己的真空包裝甲魚。沒想到進超市后,果真反響不錯。
記者:“一天能賣多少甲魚?”
超市工作人員楊以愛:“周末人多,生意比較好點,今天這樣就少點。”
記者:“平均多少只甲魚?”
超市工作人員楊以愛:“十多個。”
記者:“這個甲魚的口感怎么樣?”
顧客:“口感蠻好的。”
金蘭仙把價格定位在300元一盒,里面兩只加工好的甲魚。跟活甲魚相比,價格稍微貴一點,但是免去了殺、煮的麻煩。2006年金蘭仙的真空包裝就賣進杭州十幾家超市。
記者:“一天加工多少甲魚?”
金蘭仙:“一天量大的話2000包。”
2007年,隨著超市銷售數量越來越大,金蘭仙就沒辦法跟超市一一對接,就把產品賣給經銷商,讓經銷商去開拓超市的市場,可是沒多久,金蘭仙就發現了問題。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甲魚在店賣300的話,在超市要賣380左右。”
因為經銷商從中賺取的差價以及超市的進場費,真空包裝的甲魚到消費者手上就要380元一盒甚至更高的價格。于是,2007年底,金蘭仙算了一下開專賣店的成本和進超市的成本后,決定自己開專賣店。
金蘭仙的合伙人石元法:“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拿到適當的價格。”
金蘭仙:“專賣店會比超市便宜10%-15%。”
2008年,金蘭仙先后在杭州、西安、北京等地開了22家專賣店,把真空包裝的甲魚和活甲魚直接面對消費者銷售,打破原來只有旺季賣甲魚的局限,一年四季都可以賣甲魚。2008年,她和石元法又投資了400萬元擴大了養殖規模。現在場里每年能上市120萬只甲魚,三年、四年、五年各個年份的甲魚應有盡有。
金蘭仙:“市場賣3年以上的,我們最低60元,4年的話基本上是70元一斤,5年的賣出去要100元一斤。”
記者采訪時,金蘭仙投資2000萬元的新廠房正在建設當中,2009年開春將投入使用,到時加工甲魚的量一年能達到50萬只。新廠房落成后,金蘭仙還打算對甲魚的內臟、外殼、血等產品進行深加工開發。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致富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