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漁業生產發展情況
1、發展歷程及特點:
1980-1989年,解決吃魚難;養捕并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率先實施市場化改革。
1990-2000年,解決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提高效益;以養為主,品種結構調查,名特優品種數量增加、產量增長。
2001-至今,提高漁民收入;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養殖、控制捕撈,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
2、主要成績:
1990年水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并保持至今。2004年水產品總產量4900萬噸,約占世界總量的38%,養殖產量3209萬噸,約占世界的70%。
世界人均水產品占有量18公斤,中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38公斤。
養殖方式齊全,養殖品種多樣,技術配套成熟。養、捕比例65%:35%。
2002年起連續3年水產品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一。
3、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源衰退
水域環境污染
從業人員素質低,質量安全隱患多
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
漁民增收難度大
對策措施:
堅持不懈地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能力
堅持不懈地抓好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奠定產業可持續發展基礎
努力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堅持不懈地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產品競爭力
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增加漁民收入
二、水產品國際貿易情況
1、水產品出口發展歷程:
1985年以前出口較少
從1986年起水產品出口持續發展
1994-1997年出現第一次發展高峰
自2000年以來持續快速發展。2002年出口額超過泰國躍居世界第一位(FAO數據)
早期出口增長是養殖對蝦拉動,第一次高峰是養殖鰻魚的異軍突起,2000年以來則是來進料加工、養殖產品和捕撈產品全面發展
2、水產品出口特點:
國際市場特別集中。出口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出口日本、韓國、美國、歐盟和香港5大市場85%-90%。東盟、加拿大、俄羅斯正在成為新興市場。
出口產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個別內陸省份。
來進料加工和養殖產品加工是出口支柱。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高。水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總額30%;國際貿易順差37億美元。
出口品種結構有待優化。初級冷凍品占63%;深加工品出口占37%。
受技術壁壘、反傾銷措施影響較大。
3、2004年水產品出口情況:
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達到540萬噸、102.1億美元;
其中出口量242萬噸,出口額69.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27%;
進口量298萬噸,進口額32.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8%和30%。
實現貿易順差37.4億美元,同比增長24%。
水產品出口繼續位居農產品出口首位,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
4、貿易方式:
一般貿易出口占水產品出口總額的58%,來進料加工出口占水產品出口總額的37%,其它貿易方式占5%。
一般貿易出口量148萬噸,出口額40.7億美元,同比增長13%和24%;
加工貿易出口量80萬噸、25.9億美元,同比增長18%和33%。
5、出口品種:
初級冷凍水產品占出口總額的62.4%,深加工品占37.6%。
一般貿易的主要品種為鰻魚、對蝦、羅非魚、大黃魚等養殖名優水產品;
加工貿易的主要品種為來進料加工魚片。
珍珠出口達1.2億美元,同比增長86%。
6、出口市場:
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仍是我國水產品主要目標市場,但所占份額已由2001年的88%降至2004年的79%。
2004年由于美國對蝦反傾銷制裁,我對美的出口有所下降,韓國再次上升為第二大市場。
對歐盟出口增長速度超過30%,但主要是來進料加工產品再出口。
新興市場包括東盟、俄羅斯、中東地區、南美地區等。
7、出口省份:
山東、廣東、遼寧、浙江和福建五個沿海省占我國水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92%。其中山東省占31%,主要是來進料加工魚片和貝類出口;廣東省依靠對蝦、羅非魚等優勢養殖水產品的出口繼續位居第二。
內陸水產品出口的前三名分別為江西、湖北和吉林。其中,江西省依靠烤鰻加工出口,推動了本省的水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湖北和吉林的主要出口品種分別是淡水小龍蝦和干鱈魚加工。
8、2004年水產品進口情況
2004年,進口水產品298萬噸。
扣除來進料加工原料130萬噸和魚粉112萬噸,我國實際進口供居民食用的水產品56萬噸,比2003年增加8萬噸。
主要進口品種為凍帶魚7萬噸、凍北極甜蝦3萬噸、凍鯡魚2萬噸、凍庸鰈魚1萬噸以及其他凍魚4萬噸、尤魚3.6萬噸。
遠洋自捕魚運回79萬噸。
進出口價格:
2004年出口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2878美元,同比上漲10.3%。
除冰鮮魚綜合價格下跌10.6%外,其他水產品價格均出現上漲。其中活魚和頭足類產品價格漲幅較大,同比上漲了37.7%和16.6%;甲殼類產品價格漲幅最小,僅上揚2.6%。
進口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1085美元,比上年上漲1.8%。其中魚粉平均進口價格678美元,上漲4.87%;來進料加工原料進口價格上漲0.7%;供國內食用的進口水產品價格下跌4.3%。
9、2005年上半年出口情況:
1-6月份進出口貿易總額55.2億美元,貿易總量290萬噸。其中:
出口量118萬噸,出口額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7%和20.8%
進口量173萬噸,進口額19.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9.1%和44.7%。
實現貿易順差16.8億美元,同比增長3%。
三、今后發展趨勢
目標:可持續發展,增加漁民收入。
模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主要措施:
控制捕撈強度,漁民轉產轉業,增殖資源。
發展養殖業,優勢區域布局,支撐和保障體系建設,標準化、產業化,提高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
擴大出口,開拓國際市場,提高組織化程度,減少和正確處理國際貿易糾紛。(農業部漁業局)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